父母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觀點,要用鼓勵和表揚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對待孩子的刨根問底,父母一定要耐心地回答,對於拿不準的問題,父母不能逞強給孩子作出不準確或模棱兩可的回答,應該激勵或陪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
應對考試:讓孩子在“戰場”上成長
考試是你平常的能力、基礎知識、學習素質的全麵檢驗,平常學得不好,別指望大考時超水平發揮。如果你自信,平常學得還不錯,就不要擔心考試時會考不好。
——(中國)王金戰
正因為我特別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績,我才絕不向她要分數。
——(中國)尹建莉
高女士是一名小學教師,她有一個很聰明的兒子。為讓孩子從小就有一個好成績,她特意把孩子送到一所寄宿小學。這個學校的學生從1年級起,每周都有考試。高女士認為,孩子從小就接受考試訓練,以後應試能力一定很強。
當她每周末接兒子時,總是先問孩子的考試成績,問語文考了多少分,數學考了多少,班裏有多少同學考了100分。孩子雖然學習也不錯,但沒有一次獲得過100分。
她也總是安慰孩子說:“沒事,90多分也很好,爭取下次考100。”緊接著的一次小測驗,孩子的數學終於考了100分,高女士特別高興。回家後,馬上給孩子的爸爸、姥姥、奶奶、姑姑等親人挨個打電話,彙報考試成績,大家也都使勁誇孩子不錯。
不僅如此,沉浸在愉快中的親人們紛紛許諾說:“如果再考了100分,就給你獎勵。”後來的一次期中考試,高女士一再叮囑兒子考試要認真,爭取考100分。考試後當天,孩子見到母親後就放聲大哭,說:“媽媽,我這次考不了100分了。”高女士一邊安慰孩子,一邊掩飾不住地流露出一絲失望。
考試的確是孩子平時學習成績的檢測,而孩子是否有能力應付考試,不僅與孩子平時學習狀況有很大關係,也和孩子的心態緊密相聯。因為,隻有輕鬆,才能自如應戰。而這位母親的錯誤是把孩子學習目標和應試結果定位在滿分上,這不僅給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壓力,而且也忽視了對孩子本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孩子對知識的真實把握上。
當父母和孩子把注意力一旦轉移到應試之後的結果——分數上的時候,真正的學習目標就迷失了,應試的準備、過程和目的都會隨之變得畸形。
不可否認的是,在教育家、父母、學生紛紛聲討“應試”的同時,依然沒有辦法回避應試。因此,改變不了大環境,就一定要試圖改變自己的心態。特別是父母,不要把孩子的考試看得特別重,也不需在孩子麵前批評考試製度的缺陷。父母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借助考試來認識自己、展現自己。考試隻是一個手段,如果孩子有好的心態和方法去應對,就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自由地發揮。
所以,如果孩子考試前能夠得到父母的幫助,可能會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應試能力,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誤。
培養建議
建議一:幫助孩子在應試前保持平靜心情
有的孩子有考前恐懼症,這種對考試害怕的心理,要麼是因為自己壓力太大,要麼是父母的表現使孩子的心不平靜。而過重的心理負擔不但不會讓孩子在考試時發揮出正常水平,反而孩子會因過度緊張而考試失利。此時,父母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情。
父母要清楚地知道,考試是測驗孩子對知識的掌握,不是一次審判。如果越希望孩子能夠發揮出正常水平,就越要表現出常態,隻有自然,才能呈現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