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與人交往的能力(1)(1 / 3)

每個人在社會中生存,都離不開與人交往。當然,孩子也不例外。因為與人交往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正如著名成功學家戴爾·卡耐基所說:“一個成功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占85%。”可見,人際交往能力越高,成功率就越高。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這種交往能力,讓孩子從容與同齡人、老師等交往,建立起自己的交際圈,為今天和未來的人生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禮貌禮儀:孩子人際交往的“推薦信”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中國)孟子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法國)孟德斯鳩

公交車上,上來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一位青年男子大聲說:“老頭,到我這裏來坐吧!”老人默不做聲,沒有理會他。這時,一個七八歲的小學生站了起來,微笑著說:“老爺爺,請坐在這裏吧!”老爺爺笑著摸了摸小學生的頭,坐下說:“謝謝,你真是個懂禮貌的孩子。”

男青年很不滿,問老人:“你幹嗎不坐我讓的座呢?”老人說道:“你是虛情假意的。”男青年疑惑了,不解地問:“我怎麼是虛情假意的呢?”老人說:“你待人一點禮貌也沒有,你說的話對人不尊敬,讓人感覺不舒服,可見你不是真心讓座,隻是為了顯示自己。”

男青年聽了,羞愧地低下了頭。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曆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貌要求每一個人都能自覺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要自覺地尊重他人。生活中,父母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兒女要扮演好兒女的角色,老師要扮演好老師的角色,學生要扮演好學生的角色……

每一人都是一個社會人,都會涉及到人際關係,而禮貌可謂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禮貌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有修養的人懂得尊重別人,同樣也會得到別人的尊重;而沒有修養的人目中無人,自私自利,在現實社會中可能會處處碰壁。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孩子不懂禮貌、不講文明,就會被周圍的小夥伴疏遠、孤立,這對孩子交朋友、學習等各方麵都不利。

禮貌的行為應該包含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儀容儀表、尊師重道、敬愛他人等多個方麵,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細節,正如故事中那位男青年,語言中就沒有對老人的一種尊敬態度,即使是在為別人著想,別人也很難接受。

那麼,父母應該從哪些方麵培養孩子講文明、懂禮貌的人際交往能力呢?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給孩子做禮貌的榜樣

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較強,他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以,身教是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最快的途徑。比如,父母對人要謙恭有禮,舉止言行要得體,等等。這樣,孩子從小就很容易學會禮儀禮貌。

宋鐸10年級,在禮儀禮貌這方麵做得比較差。自從爸爸媽媽聽過一節關於“身教重於言教”的講座後,他們兩個人就決定在日常生活中將文明禮貌演給孩子看。

從此,爸爸媽媽之間多了一些“謝謝”“對不起”等等以前很少出現的詞。而且,他們總是當著宋鐸的麵說。有一天,宋鐸終於忍不住了,說:“爸爸,你和媽媽別再演了,好不好,這樣看著實在是很別扭,也很難受。”

爸爸媽媽聽了兒子的話,感到很羞愧,仔細反省家人之間說這些話的確很別扭。於是,爸爸將這些禮貌用語用在對待客人,乘坐公交車等等公眾場合。漸漸地,宋鐸慢慢從爸爸身上學到了與別人相處的文明禮貌。

孩子是敏感的,如果你是故意做給孩子看的話,反而更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尤其是涉及道德觀、價值觀等觀念問題的時候,給孩子輸入的信息一定要是正確的,特別是第一次輸入信息,不能出爾反爾、前後矛盾,尤其不能言行不一。

家人之間說“謝謝”、“對不起”往往讓人感覺很見外,所以孩子看了會很別扭。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在與外人相處的時候注意言行,心存恭敬心,孩子很容易就學到禮貌了。

建議二: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教孩子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等文明禮貌用語。

張琳今年7歲,媽媽很注意培養孩子的禮貌,尤其是對長輩要有一個尊敬的態度。一天晚上,張琳和媽媽去奶奶家玩兒,張琳和奶奶說話時一直都用“你”做主語。

回家後,媽媽鄭重地問張琳:“琳琳,你喜歡奶奶嗎?”張琳感到莫名其妙,回答說:“喜歡呀!”媽媽繼續說:“那媽媽提一個建議好嗎?以後和奶奶包括所有長輩說話的時候都用“您”字,表明對長輩們的尊重。”

張琳想了想,若有所悟:“對,媽媽,‘您’就是把‘你’放在心上。”媽媽笑了笑,補充道:“對,表明你把奶奶記掛在心裏,對所有的長輩也是如此,要把他們都放在心上。”

禮貌用語表現了一個人的涵養,表達了自己對一個人的尊敬,哪怕隻有一個“您”字都能表達出對長輩的尊敬之心。父母要教孩子做到“三會”,一要使用尊稱,對長輩不直呼其名,不給他人起外號;二要使用謙讓語,如“對不起”“沒關係”“打擾一下”等;三要在一定場合使用問候語,如“早”“再見”“晚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