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與人交往的能力(1)(2 / 3)

父母要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多用建議的語氣和方式,切忌用哄騙、利誘、挖苦的方式。如:有的孩子膽小,見到陌生人不敢說話……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要再硬逼著孩子問好,而是采用說服、鼓勵的方式,從正麵引導孩子。

建議三:教孩子學會禮貌待客

待客之道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也是每個孩子應該學會的禮貌之一,禮貌待客的目的是讓客人有一種賓至如歸、不拘謹的心情,孩子作為家庭的一份子,也應該讓他學會以主人的身份招待客人。

子文今年12歲,媽媽很注意他禮貌的培養,尤其家裏來了客人的時候,是他學習的好機會。

一天,家裏來了一位客人,子文在自己的房間看書。媽媽走進來了,說:“子文,休息一下吧!你秦伯伯來了,來,出來打個招呼。”子文聽了媽媽的話,走出房間和秦伯伯打了個招呼,攀談了幾句。

吃飯的時候,媽媽會對子文說:“來,給秦伯伯盛點飯。”客人要走的時候,媽媽又對子文說:“兒子,秦伯伯要走了,來,出來送送吧!”就這樣,一家人把客人送走了。

有些父母怕影響孩子學習,客人來了也不讓他出來打招呼,隻讓他一個人悶在書房裏學習。甚至有時孩子主動出來和客人打招呼,父母卻認為孩子是借機出來偷懶,不學習。其實,父母應該像子文的媽媽那樣,有意識地讓孩子耳濡目染學會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建議四:教孩子注意儀表儀容

端莊的儀容儀表表示對人的尊敬,所以父母要教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和著裝習慣。整潔是禮儀的基本要求,孩子要養成勤剪指甲、勤洗手、勤洗澡、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等良好衛生習慣。同時,著裝也要符合學生身份、家庭環境和場合等因素。

此外,一個人的儀容儀表不單單是指容貌,還包括這個人的精神麵貌的外觀體現。父母要從行為舉止方麵要求孩子,如站、坐、行、神態、動作方麵培養他,不要讓他隨便出現剔牙、摳腳、掏耳朵、挖鼻孔等不良動作,從而把他真正培養成行為懂規範、舉止優雅的人。

建議五、教孩子在生活中學會謙讓

謙讓是一種美德,自古以來就有“孔融讓梨”等很多先人後己的美德故事。即使在當今強調競爭的社會中,謙讓仍然是一種高貴的品質。

一次,8歲的賈望在坐公交車時,給一位老奶奶讓座。回家後,媽媽認真地表揚了他,誇他尊敬老人,懂得謙讓。賈望雖然很高興,疑惑地問媽媽:“媽媽,謙讓是什麼?”媽媽解釋道:“就是能看到別人的需求,先人後己。”

賈望繼續問:“那什麼時候應該謙讓呢?”媽媽耐心地給他解釋道:“如果謙讓是自願的、讓出來的東西是自己可以做主的,同時不會感到傷害或者難受,那就讓;如果東西不是自己的,‘謙讓’也不是自願的,而且讓了之後心裏感覺不舒服,那就不要讓。”賈望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

事實上,謙讓的標準正如賈望的媽媽說的那樣,先人後己的態度一定要孩子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父母都會有一種擔心,擔心孩子太謙讓了,會在這個競爭的社會中難以立足。那麼,父母不妨試一試賈望的媽媽的做法,引導孩子如何謙讓,在什麼情況下謙讓,讓他在謙遜、知禮的情況下,保持進取心。如果孩子真正懂得謙讓,他不但不會失去競爭力,反而會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因為他心胸寬廣,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他一定能社會上很好地立足。

金玉良言

禮貌禮儀是一種外在的言行表現,而實質上內心是一種尊重他人的態度。講禮貌不是教孩子說多少聲“謝謝”、“對不起”等謙讓語,而是讓他去掉那些輕浮、浮躁的情緒,從內心升起一種對別人的恭敬心來,所以,父母教孩子禮貌要重實質而不是形式。

傾聽他人:孩子與人和睦交往的第一步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就要做一個注意傾聽的人。

——(美國)戴爾·卡耐基

我們兩隻耳朵,但隻有一張嘴,所以應該多聽少說。

——(意大利)芝諾

10歲的張昊天是一個開朗好動的男孩。他每天放學回家後,總是把學校發生的趣事說給父母聽。但是,爸爸認為他說的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廢話,於是,聽兩句就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別說了,抓緊時間寫作業去吧!”昊天對爸爸的反應很失望,但是,好在母親能夠分享他的小心情。

一天,昊天的表弟來家裏做客。昊天迫不及待地把爺爺給自己新買的一套關於名勝古跡的全彩圖書拿了出來,並興趣盎然地給表弟邊看邊講解。表弟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看著看著,表弟忽然想起上次和父母旅遊時看到的名勝,就憑自己的記憶給表哥描述起來。剛描述沒幾句,急於看書的昊天說道:“好了好了,別說了!趕快一起看吧,你看……”而急於表達的表弟也說:“哥哥,你聽我說完嘛!”“哎呀,你說的那些這裏都有,別說了,快看吧!”昊天堅定地說道。被打擊的表弟一副不情願地樣子,悻悻地繼續看著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