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與人交往的能力(1)(3 / 3)

這一切都被坐在沙發上的父親看得清清楚楚。昊天沒有耐心聽表弟講話的毛病讓父親反觀了自己:平日裏,我不就是如此強勢和堅定地拒絕兒子的嗎?這個問題,得從自身改起。

孩子的問題一般都是父母的問題。當昊天沒有耐心聽表弟講完話時,自然把父親平時拒絕他的言語,用在了對待表弟上。因為,他從父親那裏學到了如何打斷他人說話。昊天沒有耐心傾聽的行為,讓表弟很沮喪。試想,如果這樣次數多了,恐怕表弟就沒有太多的熱情想和昊天交流些什麼。“表弟”隻是昊天所交往人群的代表,一旦昊天養成時常拒絕他人的表達的習慣時,人際關係一定會存在很大的隱患。

一個人在日常的交往活動(聽、說、讀、寫)中,聽的時間占45%,說的時間占30%,讀的時間占16%,寫的時間占9%。這說明,聽在人們交往中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善於傾聽他人是人際關係好的前提。因為,傾聽本身就意味著肯定對方、認同對方。當孩子可以耐心傾聽對方的談話,就等於告訴對方“我願意聽你講,請繼續。”而一位也名人說過:“學會了如何傾聽,你甚至能從談吐笨拙的人那裏得到收益。”

的確,“聽”不僅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對方,孩子還能在聽的過程獲取自己不知道的信息。當孩子和夥伴在談話的過程中都感受到了“收獲”,那麼,對於雙方而言,談話就是有意義的。這種“收獲”應該歸功於“傾聽”,因為一個人表達得再多,都是在表達自己已經知道的知識,而唯有傾聽才有可能吸收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因此,一個真正懂得強大自己的人,一定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而一個總是喋喋不休的人,與人交往能力和自我提升的空間就相當有限了。所以,每一位父母,都要試著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願意傾聽的人。

培養建議

建議一:做善於傾聽的父母

孩子是否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關鍵在於父母是否是一個善於傾聽孩子心聲的人。因為,父母的言談舉止是無形的榜樣,而孩子具備了一個強大的能力——模仿。每個孩子的行為都是“學”來的,一般都是從父母、電視、同伴中學到的。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有什麼樣的能力,首先自己得把這種能力表現出來,以供孩子模仿。

如果父母總是認真聽完孩子的心聲,孩子不但從父母的反應中感受到了被重視,更是潛移默化地明白:當他人對自己說話的時候,自己應該耐心地傾聽。當孩子能這樣做的時候,對方感受到的也是被重視。而任何一個人都喜歡和欣賞自己的人交往。因此,一個善於傾聽的父母,就是在給孩子往後的人際交往打下最紮實的基礎。

建議二:別忽視孩子亂插嘴的習慣

“插嘴”看似是一個不妨大礙的習慣,但在人與人的交流中,它很可能會起到不良的作用。愛插嘴的孩子在與夥伴的交流中就是在無形中告訴對方:我說的是對的。這種強勢的態度,會給對方壓抑感。

同時,插嘴的孩子大部分都有“頂嘴”的習慣。一個常常頂撞父母的孩子,在學校、在公司,一旦遇到“聽不下去”的時候,一定會頂撞老師、頂撞上級。此時,孩子學業、事業之路又怎麼能順暢?

趙晗從上初中開始,一遇到父母說自己的不是時,就毫不猶豫地頂撞過去,父母也感到一絲無奈。初中3年級時,趙晗在學校犯了錯誤,班主任對她的批評讓她感到不能接受。於是,她又習慣性地頂撞了老師。之後,讓趙晗也沒有預料到的是一係列類似請家長、進校長室、停課、寫檢討、被老師諷刺等經曆。這些給她內心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害。

直到趙晗大學畢業後,在和父母的接觸中,她逐漸發現:母親在與人談論事情的時候,總是不等人家說完,就急於表達自己的意思,並且音量很大。而母親在給父親交代事情的時候,父親從來不說:“好的,我知道了。”而是,找借口頂撞回去,以表示母親語言的多餘。

至此,趙晗終於找到了自己愛插嘴、頂嘴毛病的根源。她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傾聽,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蘊含了一個人的內涵。善於傾聽的人,是謙虛的、有耐心的。特別是遇到重大事件的時候,傾聽就等於忍耐,會轉危為安。”

的確,“傾聽”這個動作中蘊含了深深的忍耐,一個有耐力、能隱忍的孩子,未來的路會走得長遠。因此,當孩子有插嘴、頂嘴的習慣時,父母應該趕快反思。盡量用自己的行為幫助孩子改掉這不可忽視的壞毛病。

建議三:讓孩子明白真誠地傾聽是最重要的

許多孩子在傾聽他人講話時往往會心不在焉,會表現出左顧右盼、處理他事、擺弄東西、不時走動等行為。這種方式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對方因此而不願繼續講下去,更不願講心裏話。如此,雙方的談話不僅無法收到較好的效果,還會影響到彼此的關係。

李佳和王媛是一對好朋友。一次,王媛遇到了不順心的事,去找李佳談心。談話的過程中,李佳的手機總是有短信過來,李佳可能是被短信吸引,邊發短信邊點頭說“嗯”,以表示自己再聽王媛說話。剛開始,王媛沒有在乎,但是,李佳的沒完沒了一下子激怒了王媛。王媛生氣地說:“我很想給你說說心裏話,你就這麼忙嗎?”說完,起身離開了李佳的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