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例子,讓我們明白,真誠地聽是最重要的。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如果暫時沒有時間聽,可以委婉地拒絕。事後再交流也比“應付式的傾聽”好。因為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是真誠的尊重,而不是簡單的應付。
建議四:借助訓練提升孩子的傾聽能力
孩子不願意傾聽他人說話是沒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父母可以借助一些方法使孩子提升傾聽能力。比如,給孩子讀一段書本上的知識或故事,之後針對內容向孩子問一些相關的問題,或者直接讓孩子複述大意。這樣時間一長,孩子的傾聽能力會比以前有所進步。
李老師是小學語文老師,她在課堂上很善於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當一位同學發言時,她會對全班同學說:“大家都仔細聽,等這位同學說完之後,我會請其他同學複述。”她甚至會專門要求那些思維容易“拋錨”的學生聽完之後重複同學的語言。如此一來,大部分學生都豎起自己的耳朵仔細地聽著。時間一長,學生們聽話能力和複述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所以,孩子傾聽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隻要父母試圖找到一些類似的方法,孩子就會耐下心來傾聽他人。
建議五:讓孩子學會禮貌地回應
對孩子而言,學會禮貌地回應是很重要的。當一方表達完自己的意見時,最不願聽到的就是否定的反饋。這種“否定”很容易發展為“爭論”,而參與爭論的任何一方自始至終都不會平靜,甚至會導致雙方長久的矛盾與不滿。因此,孩子在聽完他人講話後,即使不同意對方的說法和意見,也不要一下子說“不對”、“不是這樣”、“我不這樣認為”……等過於絕對的語言,而是應該講類似“你講得有一定道理”、“你的想法也沒錯”等表示理解的話。之後,再說:“但是,我是這樣想的……”如此一來,對方感受到的不是被否定,而是真誠的建議。這樣,雙方不會因為意見不一致而產生矛盾。
當孩子的心真正體會到對方的心時,無論是傾聽還是回應都是禮貌的、適度的,那麼,他的人際交往也一定是通達的。
金玉良言
“傾聽”一個不發出聲音的舉動,蘊含著接納和包容。當孩子在與人的交往中,時刻都表現出理解對方、尊重對方,那麼,孩子獲得的也是被尊重和被認可。而作為父母,不用告訴孩子“你要善於傾聽”,而是在孩子、家人、朋友、同事表達時,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隻要父母這樣落實,孩子一定會在夥伴中傳遞“傾聽”的力量。
語言溝通:孩子傳遞思想與感情的方式
與人交談一次,往往比多年閉門勞作更能啟發心智。思想必定是在與人交往中產生,而在孤獨中進行加工和表達。
——(俄國)列夫·托爾斯泰
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布公地談心。一個人盡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獨。
——(美國)海明威
上小學4年級的張嵐很內向,說話“惜字如金”,他有時候不能很清楚地向人傳達自己的意圖,於是也就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問題。父母看在眼裏,急在心上。而學校老師的反映也是如此,於是,老師與父母一起,決定要幫助張嵐改變現狀。
從那以後,在學校,每當張嵐做錯事情的時候,若是老師看見了,便會過來提醒張嵐讓他勇敢說出歉意,求得同學的原諒。而在課堂上,老師也經常鼓勵張嵐讓他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回到家,父母也鼓勵他,主動與他交流學校的事情,並要他對一些常見的事情發表自己的意見。若是張嵐不開心,父母會引導他說出不開心的原因;而若是張嵐十分高興,父母也會通過與他交流,讓他自己將快樂的理由講出來。
後來,張嵐不再害怕說話,說的話也慢慢多了起來,和他人的溝通交流也順暢了許多。正是這種溝通,使張嵐慢慢敞開了心扉,讓老師、同學和父母都更加了解了他。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類大部分的情感、思想,都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而語言溝通又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最直接的方式。語言溝通的訓練,讓故事中的張嵐正在慢慢地為大家所接受。
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直到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這才能稱之為成功的溝通。
溝通不是由一方來完成的,而是需要相互之間的尊重,語言溝通更是這樣,而這種尊敬也是一切交流和人際關係的準則。因此,在溝通的時候,要用心去傾聽彼此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同時,還要多參與討論,不要斤斤計較。另外,在溝通的時候還要注意多看到別人的優點,用豁達的胸襟包容與理解對方的不足。隻有良好的語言溝通過程,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與自己,才能加強相互的理解與信任。
可見,語言的溝通在人際交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孩子隻有學會了正確地運用語言進行溝通,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願望。所以,父母要重視對孩子語言溝通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