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與人交往的能力(2)(2 / 3)

培養建議

建議一:讓孩子明白溝通的重要性

語言溝通,可以表達個人觀點,可以展示個人思想,可以抒發個人情感。通過語言上的交流溝通,人與人之間可以增加理解,還能增進友誼,更能提高人的自信。正是因為有了溝通,有一些事情的處理才能更加快速與簡單。

父母可以采取多種方式,讓孩子逐漸明白溝通的重要性,讓他自覺地去交流,自覺地去運用正確的語言來與他人溝通思想。比如,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講一些故事,或者通過身邊的實例,來給他講解溝通在處理一些事情上起到的無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父母還可以將自己通過溝通解決問題的實例講給孩子聽,讓他從父母的以身示教中切實感受到語言溝通的益處。

建議二:讓孩子多表達以鍛煉思維

語言是表達情感的最好工具,同時也是增進互相了解的最好工具。父母要多與孩子說話,也要讓孩子多說話,通過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和他的成長。

比如,一日三餐的時候,父母可以與孩子聊一聊飯菜;當孩子放學回家,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互相講講工作和學習上發生的趣事,或者與孩子一起討論書本上的話題;一同欣賞節目的間隙,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討論節目的內容等等問題;若是到了假日,無論是逛街還是遊玩,都可以和孩子進行簡單的溝通。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總之,隻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盡量和孩子多說話,這也是鍛煉孩子思考能力的一種途徑。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這樣的幾點:

首先,要能將自己也想象成孩子,多體會孩子的心思;

其次,要和孩子多相處,多關心他,了解他的想法和需要,讓他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三,還要能仔細地將孩子的話聽完,體會他的感受;

第四,要多說一些孩子能理解的話,同時還要能回答他的問題;

第五,也不要用命令、警告類的話語來和孩子說話;

最後,要能經常變化一些新話題,尤其是貼近孩子興趣的話題。

這樣才能盡可能地使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而鍛煉他的思維。

建議三:鼓勵孩子多與同齡人交流

孩子與他的同齡人之間,是很少有隔閡的,而且因為年齡相近,思想與所談論的話題也大都比較類似,也很容易產生共鳴。鍛煉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父母除了要多與孩子溝通外,還要讓孩子多與同齡人相接觸。

上小學2年級的鄭陽向來少言寡語,老師也向他的父母反映說,鄭陽這孩子有些不合群,與老師同學缺乏必要的語言溝通。老師建議,讓鄭陽多和同齡人交流一下,這樣也許會有好的效果。

父母覺得老師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從那以後,他們開始有意識地讓鄭陽多和鄰居的孩子共處。鄰居的孩子與鄭陽同歲,經過幾天的接觸之後,兩人慢慢熟悉了起來,互相之間也有了許多共同的話題。

另外,父母也建議鄭陽,讓他邀請他的同學們來家裏做客,還鼓勵他多多參與到同伴們的活動中去,並要他能適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一段時間以後,鄭陽的語言溝通能力得到了鍛煉,他的性格也變得開朗了許多。

一般來說,越善於表達的人越容易獲得別人的肯定,自然也就越容易獲得自信,性格也會開朗起來。有些孩子缺乏必要的語言溝通,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不敢開口表達。但同齡人的平等與互相幫助,會讓孩子輕鬆許多,大家在一起暢所欲言,愉快的氣氛很容易就能感染到每一個人。因此,通過同齡人的交流來鍛煉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建議四: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話語

溝通是雙向的,父母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話,不要隻讓他注意聽自己的說教,也不要因為他的話很幼稚就去嘲笑或無視他的表達。這樣的溝通,往往可能會忽略孩子的內心想法,或者遏製了他想要表達的欲望。

9歲的的吳祥原本是個能說會道的孩子,可是父母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他太吵。有時候,吳祥看見一件他感覺新鮮的事物,總要跟父母描述一番。可父母對他這些幼稚的話經常不屑一顧,有時還會采取不理會的態度。更有甚者,吳祥原本說得正開心,父母會突然打斷他的話,隻說讓他專心學習,不要總想著其他無關緊要的事情。

時間長了,父母想要的“安靜”的孩子果然出現了,吳祥的話越來越少,與父母的交流溝通更是能省就省。而且他的性格也變得內向了許多,在學校也不再如以前那麼活潑了,甚至不少時候他還會有不自信的表現。

導致吳祥發生轉變的,正是他的父母的態度。盡管看上去,父母也是在與孩子進行溝通,但是,他們隻注意了自己的感受與話語內容,而忽略了孩子的內心。父母不正確對待孩子的話語,正是導致孩子與父母溝通越來越少的根源,也是導致他語言溝通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