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治理地方武元慶不算太在行,不過有高表仁這位當過刺史的人幫忙,大唐新占領的土地還是趨於了穩定
當然這也得高原上的人口比較少的原因,上百個被占領的城鎮,人多的比如康延川也才兩千多戶上萬口人,人少的還有幾百的,跟一個村子差不多
被占的土地有半個吐蕃大了,人口算下來還不足百萬呢,照比例算下來吐蕃總人口差不多也就是兩三百萬的樣子
而這麼點人的吐蕃已經算得上有數的大國了,在原本曆史上更是和大唐對峙了很多年幾乎貫穿了大唐的始終
當然這也從一方麵反映了大唐為什麼會是最強的,因為人口多啊,領袖過人多力量大,這話是一點都不假
和中原王朝打仗的周邊國家要麼一直占據著優勢,否則隻要來一兩場大的失敗那就是滅國的下場
這就是底子夠厚,耗也能耗得起,一場失敗死幾萬人,十幾萬人,中原王朝一兩年就輕鬆恢複過來了,其他國家則不然,幾萬,十幾萬的基本就是把老本都搭進去了然後沒等恢複,要麼就被中原國家滅了,要麼就被其他差不多的國家滅了
吐蕃現在就是這種情況,怒氣衝衝想娶大唐公主主動開了邊釁威脅大唐皇帝,結果大唐皇帝不吃他那套,啥都不直接反擊
然後吐蕃一戰丟了半個國土不,還損失了十萬精銳,剩下逃回去的十萬也都丟了魂一樣,被打破了膽氣廢的差不多了
要不是大唐這邊人手有限,而且因為環境氣候的原因不想繼續擴大戰果,吐蕃的損失還要更大
喪家犬一樣的鬆讚幹布意氣風發的出兵,結果失魂落魄的帶著殘兵敗將敗退而回
吐蕃現在的疆域近半是這幾年才打下來的,本來就人心浮動,局勢不穩固,之前在鬆讚幹布連戰連捷攻占了周邊數國趕赴長安謝罪氣勢如虹的時候還能壓得下去,沒人敢鬧事,但現在鬆讚幹布敗了,而且是慘敗,這樣的表現讓很多心中不滿的人看到了希望,於是內部的叛亂開始發生了
鬆讚幹布一邊忙著平叛,一邊派遣使者到長安認慫請罪
而武元慶則忙著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康延川的商業,政務那些全扔給了高表仁和王玄策,趙恒則帶著幾個司農寺的官吏考察調研高原上的農牧業情況
發展商業,無非就是加大康延川和中原內地的商貿往來,加快貨物流通,不然光靠牧民的自給自足,商業無論如何也發展不起來
像以前康延川和中原的商貿往來,主要服務的對象是上層建築,是官員,是貴族,是統治階層,但這樣的商貿是畸形的,想要全麵發展,必須要讓下層牧民們也參與進來
這樣的事情對武元慶來講很簡單,以前的商隊為了牟取最大的利益,帶來的都是貴重的奢侈物品,武元慶要做的就是改變這樣的情況,奢侈品要賣,但普通商品也要賣,無非就是利潤低了嘛
這個算不得什麼大事,為了將占領的土地真正消化掉,武元慶相信大唐現在最大的商貿巨頭皇家,是不會在意賺多賺少這個問題的,甚至於哪怕不賺錢皇家也是會把日用商品運到高原上來,然後從高原上的百姓手裏換走有價值的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