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尤其是文官們其實不在意皇帝是不是賢良,他們在意的是皇帝是不是穩重聽話
要他們決定,他們肯定會想讓皇帝做一個乖寶寶,就像廟裏的菩薩佛像一樣,什麼都不用做,就那麼坐在那裏就好
所有事情都交給文官們來做,皇帝就當個人形象征在宮裏垂拱而治就好
就像明朝後期一樣,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這兩位一樣,深居後宮幾年,十幾年的不上朝的,一切都交給大臣們來做,那樣的生活才是文官們的終極目標
可惜這樣的皇帝少之又少,多數時候都是君權和臣權的爭奪
皇帝一直想把權利攥在自己手裏,大臣一直想讓皇帝多多放權,曆史基本一直都是這樣的博弈妥協書寫下來的
就在禮儀之爭過後的沒多久的二月,從貞觀六年李世民就下令讓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中書侍郎岑文本勘正姓氏,修訂的《氏族誌》終於完成,上呈給了李世民
看到成書後的氏族誌,姓氏第一行李世民就怒了,因為這跟他的初衷完全相背離的
他讓這些人修訂刊正氏族誌是為了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新貴,壓製舊士族勢力,加強皇權的,可修訂的結果還是世家門閥排在前邊,皇族李氏排在了後邊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個地域集團,並各有所尚:山東士族尚婚婭,江左士族尚人物,關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貴戚。
江左和代北士族已經落沒,關中士族是士族,但更恰當的應該算是關隴軍事集團才是,這裏耕讀傳家的世家不少,但更多卻是南北朝以及隋朝形成的軍事集團
隋朝皇族楊氏是關隴集團的旗幟,現在的李唐皇族也是這一集團的旗幟
李世民自然不能針對自己的集團,而且關隴集團經過隋末的紛爭也已經大不如前了
李世民要麵臨的最主要的地域集團是以五姓七望為首的山東士族
當然李家自稱是出自隴西李氏,算起來也能歸在山東士族裏,但李家皇族的身份注定了他們和樹大根深的山東士族是尿不到一壺裏的
李世民要修訂氏族誌,最主要就是因為山東士族山東崔、盧、王,李、鄭等世家大族,喜歡自我標榜門第族望,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他們驕傲固執地進行著內部通婚,以保持高貴的血統。如按北魏以來的傳統,清河崔氏與隴西李氏、範陽盧氏世代為婚姻;趙郡李氏則與博陵崔氏世代為婚姻;範陽盧氏與滎陽鄭氏世代婚姻,隴西李氏與範陽盧氏世代婚姻,他們不屑與其他姓氏為婚。就連皇帝想給太子李承乾娶一個五姓女當太子妃都被人家給拒絕了
有人“此生所遺憾者,未能娶五姓女“,這可不是誇大,就連房玄齡,魏征都爭相和五姓七家聯姻的
當然武元慶他們家也算,因為他娶的王子瑜就是太原王家的嫡長女
當初求婚被五姓七望拒絕後,李世民曾過:“比有山東崔、盧、王,李、鄭五姓,雖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論數定約,同於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
後來又有幾次起這件事,終於在貞觀六年下令修訂氏族誌
結果的是,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中書侍郎岑文本這些人直接無視了李世民的意願,繼續將“山東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為了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