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健康媽媽懷孕第十月(1)(3 / 3)

3.子宮收縮有進展。在規律的子宮收縮開始後,子宮收縮間隔時間變短,持續時間延長,但在1分鍾內。

初產婦如出現上述症狀,須立即住院待產。

足月孕婦的準備工作

首先,應做好充分的精神準備。對分娩要有正確的認識,以愉快的心情迎接嬰兒的降臨;重視並積極接受產前教育和分娩知識,學習、掌握分娩時的呼吸動作;正確認識先兆臨產和臨產表現,並熟悉處理辦法。

其次,要周到地做好物質準備。在妊娠的最後1個月裏,應把入院分娩所需要的物品整理好並放置於一處,以備用時迅速拿取。這些物品有:洗漱用品、水杯、小勺等日用必需品;少量的雞蛋、點心、紅糖(蒸過)等營養品;衛生紙、衛生棉、衛生巾(消毒)、月經帶、胸罩等衛生用品;分娩所處季節而必備的嬰兒衣服、帽襪、被褥、尿布和產婦出院時穿戴的衣物。

此外,產婦、嬰兒的住室應打掃幹淨,保持清潔。如在寒冷季節,應準備好取暖設備,以免母、嬰受涼。如決定在家中分娩時,應準備好接生時的洗刷、消毒用品和消毒器械用的蒸鍋,以及筷子、火爐、衛生紙(消毒)、塑料布和足供使用的溫開水等。

心理的準備

產婦臨產前的心理

迫切心理

在妊娠晚期,尤其是臨產時,由於陣發性子宮收縮(腹部疼痛)以及周圍產婦的呻吟,可促使產婦產生盡早結束分娩的迫切心理。有的過期妊娠產婦,眼看別的產婦不到預產期就分娩了;有的產程稍長些,認為疼痛時間比其他產婦要長;有的產婦因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別人是那麼順利,就會產生急躁情緒,希望及早剖宮產或以產鉗方式結束分娩,解除暫時的痛苦。對這些產婦,應向其說明手術利弊及手術後可能發生的並發症,不應將分娩方式寄托在手術上,而應靠自己的產力來自然分娩為宜。如不向產婦說明、解釋,使其克服急躁情緒,往往會變順產為難產,或有產後並發症。所以產婦臨產後,必須聽從醫務人員的指導及合理處理,使分娩順利度過。

外感心理

這是產婦對周圍環境的感受心理。氣候、環境、人員、聲音等都可影響孕婦的妊娠及分娩是否能順利進行。新鮮爽適的空氣,整潔雅靜的環境,能使孕婦心情舒暢,有利於分娩。在臨產時放些輕音樂,或自己愛人在身旁做伴,可大大消除產婦顧慮,減輕痛苦,並可加速產程,減少難產率的發生。

恐懼心理

不少孕婦由於缺乏分娩的生理常識,對分娩有程度不同的恐懼心理。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不僅會影響孕婦臨產前的飲食和睡眠,而且還會妨礙全身的應激能力,使身體不能很快地進入待產的“最佳狀態”,因而影響正常分娩。其實隻要認真進行產前檢查,分娩的安全性幾乎接近百分之百。

憂愁心理

孕婦在生活、工作上遇到較大的困擾,或者發生了意外的不幸事件,都可使孕婦產前精神不振、憂愁、苦悶。這種消極的情緒可以影響順利分娩。

緊張心理

一般情況下,孕婦臨產前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緊張心理,此時她們非常希望能有來自親人尤其是丈夫的鼓勵和支持。所以,作為丈夫在妻子臨產前應該盡可能拿出較多的時間陪伴妻子,親自照顧她的飲食起居,使她感到你在和她一起迎接著考驗。這是丈夫對於妻子生產的最好幫助。

保持最佳心理狀態的方法

分娩是一種自然生理過程,多數產婦能夠順利完成,少數則發生難產。孕婦的心理狀態對產痛及產力影響極大。有的婦女在分娩時可以毫無痛苦,有的則痛苦非凡,臨產時轉輾不安,大吵大鬧。有的不願進食,以致精疲力竭,最後影響產力而使產程延長。這種個體差異和婦女妊娠過程中聽的到關於分娩的種種傳說而形成的一種觀念有關。

情緒是人體對各種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刺激所做出的相應反應。以初產婦而言,妊娠、分娩、產褥是一種初次經曆,如果從確定早孕後即能定期接受產前谘詢門診有關孕期保健的指導,使情緒維持在正常的狀態,多數孕婦可以消除顧慮,順利地完成分娩。即或有妊娠並發症或難產預兆,如果醫師能熱情地關懷孕婦,坦率而中肯地告訴孕婦本人此次妊娠可能發生的最終結果(難產、施行剖宮產),由於事先有了思想準備,她們就能滿懷信心地期待未來的嬰兒降生。反之如果孕婦聽信有關分娩的種種恐怖言論,如產痛、手術產、產程延長、胎兒畸形等,加之孕期又不接受衛生保健指導,必然缺乏處理或擺脫恐怖情境或事物的力量。

此外孕婦在性格上的被動性、依賴性、憂鬱和缺乏信心狀態在妊娠晚期表現得更為突出,醫師和親屬在此關鍵時刻更應倍加關懷她們。孕婦必須盡早接受孕期保健教育,進行產前檢查,及時防治妊娠並發症,並學會自我訓練、自我控製。在農村,首先解決的問題是破除有關妊娠、分娩的各種迷信、恐怖甚至荒誕離奇的傳說以及各種不科學的處理方法加給孕婦心理上的壓力,這會造成孕婦忽視產前檢查胎位的重要性和積極防治妊娠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