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抓住生活中鍛煉孩子的機會
有些孩子在家裏能說會道,可是到了外麵,見了生人就不敢說話了。
為了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每天應盡量抽空帶孩子走向社會,走向群體,讓孩子在與小朋友玩兒的過程中克服膽怯的心理。因為玩兒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會在玩兒中不知不覺交往起來,同時,孩子會因為玩兒得開心而喜歡上了與人交往。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定的任務,讓他們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特意創設機會,讓孩子向鄰居或周圍的人借東西、送物品。在與鄰居、生人來來往往的過程中,孩子表現自我的鍛煉機會多了,語言表達也會逐漸完整,交往的態度也將不斷自然、大方。
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逛商場、購物,讓孩子自己挑選要買的東西。有位媽媽很聰明,她會故意裝作找不到要買的東西,讓兒子去問營業員,因為是孩子想買的東西,所以很樂意去問。剛開始時,孩子總要媽媽教他怎麼說。媽媽也總是耐心地教他,並及時鼓勵他。到後來,孩子就會很大方地去向營業員請教了。如果買的東西少,這位媽媽還會給兒子錢,讓他自己進去購買。這不僅培養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而且培養了其生活自理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為了使孩子在學校裏也能表現得出色,父母應和孩子的老師多溝通,向她們反映孩子的性格特點,以及點滴變化。在學校老師的關心、幫助下,孩子在課堂上就會積極大方地發言、表演。
6.積極給孩子創設“做客”的氛圍
父母應多利用時間,把孩子帶到朋友家做客。在做客之前,父母要讓孩子明確去誰家,對方家裏有什麼人等情況,讓孩子有個心裏準備,並以一定的語言來消除孩子的怕生心理,激發孩子想去做客的欲望,如:“我們今天要去的阿姨家裏,有個姐姐,有很多的玩具,姐姐和阿姨都知道寶寶很能幹,而且有禮貌,都特別想和你玩兒。”從而提高孩子與外人交往的信心。
另外,經常將客人請進家裏,讓孩子體會小主人的自豪感。父母請來的客人,可從孩子熟悉的孩子到沒接觸過的陌生人逐漸變化,逐漸擴大孩子交往的範圍,交流的對象。在鼓勵孩子接待客人的過程中,父母不要急於求成,要給孩子一個鍛煉、提高的機會,讓孩子循序漸進。比如,讓孩子向客人問好說再見,與客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分享自己的作品,進而讓孩子給客人端茶、送水、拿椅子,再鼓勵孩子與客人交流,給客人表演節目,等等。
同時,在來往做客的基礎上,父母要學會及時表揚、鼓勵孩子。在孩子與生人接觸的過程中,父母要關注孩子的表現,並對孩子每一個進步行為給予及時的肯定、表揚。如,運用親切的語言表揚:“你今天的表現真棒!你會和叔叔阿姨問好說再見,叔叔阿姨都誇你真棒。爸爸媽媽也真為你高興。”有時,甚至可以給予適當的貼紙、圖書、食物及小玩具獎勵。讓孩子體會到進步的快樂。
總之,隻要父母能積極地給孩子創設鍛煉機會,用心培養,並持之以恒,相信孩子進步帶給你的驚喜將代替你原有的抱怨。
不要讓孩子被困難打倒
父母箴言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難,都是磨煉孩子毅力和意誌的運動場。對困難采取的不同態度,就會對孩子個性的形成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父母要告訴孩子,在麵對困難的時候,應該昂首挺胸,打倒困難,而不是被困難打倒。
很多父母都會包辦孩子的很多事情,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父母都護著,擋著。因此,孩子遇到困難的機會較少,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弱。這樣一來,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束手無策,或者急著向父母求救,或者是等待別人的幫助。總之,他們不能夠自己克服困難。但是,父母要知道,孩子的路要靠他自己走,應該讓孩子明白,不管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什麼坎坷和困難,都要學著自己去克服,老是怨天尤人和求助別人是沒有用的。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才,但是,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就往後躲,一點克服困難的勇氣都沒有,他怎麼可能成才?父母要知道,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總有一天他要離開父母自己生活。在未來的事業和個人的生活道路上有很多困難,絕對不會總一帆風順。因此,父母需要做的並不是無節製地溺愛孩子,而是要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1.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千萬不要忽視對孩子的影響。想要把孩子教育成一個什麼樣的人,父母首先就要成為這樣的人。也就是說,如果父母想要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讓孩子不再懼怕困難,父母就要以身作則,一定不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心情煩躁,更不要一遇到困難就在孩子麵前大談特談,怨天尤人。如果父母這樣做的話,孩子也會跟著父母學,遇到困難就害怕,不會靜下心來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