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改善孩子的不良性格(2)(1 / 3)

其實從每個人的立場來看,他們可能都是對的,隻不過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見,無法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另外的角度,也就無法設身處地地去為他人著想,衝突與爭執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如果人人都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心,凡事都以“你是對的”來先為別人考慮,那麼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與爭執就可以避免了。

現在的孩子生活幸福,豐衣足食,這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但孩子會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嗎?有的孩子不管大人忙不忙,非要大人陪著玩;有的孩子想要的東西要是得不到,就會鬧個沒完;有的孩子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大人跟他講道理根本沒有用……

孩子在1—3歲的時候初步具備了認識周圍事物的能力,其意識和行為的控製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大為提高,並在大人的影響和教育下開始學說話,因此此時正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能否抓住小孩這一年齡特性,有意識地培養其善解人意的性格尤為重要。

教孩子學會善解人意,要從平凡的小事著手。

妞妞每天都會因為媽媽上班而哭鼻子,隻要看到媽媽背包出門,就抱著媽媽不讓走。

一天,媽媽急著上班,卻又被妞妞發現了,妞妞哭鬧:“不讓媽媽走!不讓媽媽走!”媽媽拿起一個洋娃娃遞到她手裏,對她說:“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了,你先喂飽這個娃娃好不好?她還沒吃飯呢!”妞妞根本得進去:“不!不!我不要媽媽走!”接過洋娃娃,將洋娃娃摔在了地上。“再不走,媽媽就要遲到了,快找奶奶去。”趁奶奶過來抱妞妞時,媽媽趕緊出了門。

每天如此,媽媽多麼希望妞妞能對她說“媽媽,你去上班吧,我跟奶奶玩”,可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這很讓媽媽頭疼。

據專家分析,孩子大都會出現一個特別依戀親人的階段,並表現得非常任性霸道。心理學家把善解人意分解為三個方麵:有理解別人的願望;有理解別人的能力;做出良性反應。善解人意作為一種優良的心理素質,在協調社會人際關係和家庭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那麼,父母怎樣才能讓孩子變得善解人意呢?

1.正確對待孩子的任性

每個孩子都會經曆從“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心理曆程。學齡前的孩子,往往表現出“自私”、“任性”和“不講理”。因此,任性心理作為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父母應給予充分尊重和理解。如3歲的孩子非要有和別的小朋友一樣的玩具,離開媽媽會哭鬧,都是由孩子心理發展中的“自我中心”和“依戀”心理所決定的。因此,父母在此階段不應簡單地否定、批評孩子。

2.引導孩子分析事理

體態語與環境信息、話語三者結合能顯出某種含義。生活中常注意教給孩子一些這方麵的知識,可以使孩子學會審時度勢,避免激發不必要的矛盾,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和諧。孩子經常會提出一些在大人看來不合情理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父母應履行職責,滿足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太合理,父母可暫時采取“冷處理”,大多數孩子最終會放棄要求。

3.教孩子學會寬慰體貼別人

人都有遇到困難、煩惱的時候,都需要得到別人的體諒和幫助。有位詩人說過:能同情人的人,是偉大的人;能寬慰別人的心,是崇高的心。讓我們的孩子學會善解人意,讓他們在平凡處顯出崇高,生活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4.敢對孩子說“不”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太小不懂事,對孩子的要求總是百依百順,從來不願說“不”,甚至經常會在孩子的哭鬧之下,放棄自己的立場,結果更加助長了孩子的任性。

因此,父母在拒絕孩子要求的時候,應耐心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並讓他理解,“爸爸媽媽很不喜歡寶寶用哭鬧的方式解決問題”,使孩子逐漸學會講道理。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家長的特別關注。父母要做一個有心人,時刻細心觀察孩子的喜怒哀樂、言行舉止,再適時與孩子交流,由表及裏地了解與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動及他對周圍發生事情的反應,耐心引導孩子從多角度讀懂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家人、老師、同學和朋友,從而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使孩子逐漸學會理解他人、體諒別人,感激曾伴隨自己成長的所有人。

孩子學會了善解人意,在與人交往中就會減少摩擦,消除怨恨,彼此加深了解,增進友誼;孩子學會了善解人意,就會善待他人,與人和諧相處,廣交朋友,從而為將來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