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好性格成就好孩子(2)(1 / 3)

父母應根據孩子的不同需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盡量避免呆板的說教,並通過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促進孩子個性更好的展示與發展。父母不要過多的幹涉孩子,規定孩子今天必須幹什麼、怎麼玩、達到什麼強度,明天幹什麼、怎麼做。這樣,容易打消孩子的積極性,錯過他們自願訓練的機會,使孩子變得唯唯諾諾、不敢表現。

父母不妨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如,2歲的孩子允許選擇午餐吃什麼,3歲的孩子允許選擇上街時穿什麼衣服,4歲的孩子允許選擇假日去什麼地方玩,5歲的孩子允許告訴買什麼玩具,6歲的孩子則允許選擇看什麼電視節目……隻有從小就享有選擇“民主”的孩子,才會感到快樂自立。

2.引導孩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不善交際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鬱,因為享受不到友情的溫暖而孤獨痛苦。性格內向、抑鬱的孩子更應多交一些性格開朗、樂觀的同齡朋友。

如果說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響者,同齡小夥伴則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學會為人處事的最好的老師。因為,在與自己的同齡人交往時,孩子會全身心放鬆、無拘無束,容易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境。當孩子在社交中表現得合群時,父母要及時鼓勵、強化,這樣會對孩子形成開朗的性格有所幫助。

對於性格偏內向的孩子,父母應鼓勵他們“走出去”,多到同齡小朋友的家裏做客。也可以為孩子“請進來”,邀請孩子的小夥伴到家裏來玩。孩子嚐到當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會興奮、喜悅,會主動帶小夥伴參觀家裏,忙裏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這樣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增強了自信心,塑造了開朗的性格。

另外,父母還要教會孩子與其他年齡段的人融洽相處。與他人融洽相處者心中較為光明。父母可以帶領孩子接觸不同年齡、性別、性格、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人,讓他們學會與不同的人融洽相處。此外,父母自身更應與他人相處融洽,熱情待客、真誠待人,給孩子樹立起好榜樣。

3.生活不宜過分優裕

物質生活的奢華反而會使孩子產生一種貪得無厭的心理,而對物質的追求往往又難以自我滿足,這就是為何貪婪者大多並不快樂的真正原因。相反,那些過著普通生活的孩子往往隻要得到一件玩具,他們就會玩得十分快活。

其實,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就會促進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緒。對孩子百依百順,盲目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或者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均以冷漠對待,都不利於孩子合理情緒的培養。

4.信任和認可孩子

孩子不開朗,不敢大膽表現自己,往往是因為缺乏自信心,無可奈何時孩子還會以哭的方式來解決。孩子的自信來源於父母對他們的信任、認可與誠摯的鼓勵以及孩子成功感、自豪感的體驗等。

要使孩子有自信,父母首先要對孩子充滿信心,認為他能行。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試著用親切的微笑驅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膽怯,用慈愛的撫摸鼓勵孩子的進步。孩子在父母的信任和認可下,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相信自己一定行了。

父母還應從發現孩子的優點入手,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不斷強化其積極向上的心理。即使孩子出現失誤、錯誤,父母也不要一味的訓斥、批評,這樣會使孩子更緊張、膽怯,我們應該微笑著對他說:“沒關係,再來一次!”“加把勁,會成功的。”

有時孩子因害怕自己不成功,而不敢表現自己,父母應該給孩子製造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父母針對孩子的實際能力,適當降低標準去要求他、鼓勵他,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會使孩子從不難獲得的成功體驗中獲得自信,並爭取更大的進步。

5.給孩子營造開朗的家庭氛圍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一個充滿了敵意甚至暴力的家庭,是絕對不可能培養出性格開朗的孩子的。

父母要為孩子提供一個愉快、寬鬆的成長環境。父母的情緒愉快穩定,在日常生活中會感染孩子,孩子的情緒也會處於愉快的狀態。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給予孩子所需要的愛,這種愛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愉快情緒,而且是其人格建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與父母的性格有著密切關係,因為父母的性格會潛移默化地作用於孩子,父母的性格也會決定家庭的氛圍,而氛圍會像空氣一樣被孩子吸入體內,不由自主地影響其性格,例如,一些過分內向的孩子,其父母往往就是內向的。為此,父母要注意自身具有良好的性格,以父母的開朗影響孩子,是最自然,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