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好性格成就好孩子(4)(2 / 3)

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父母箴言

很多孩子非常柔弱,好像經不起一點打擊,這樣大多數是父母溺愛的結果。要知道,“溫室裏培養不出經得起風雨的花朵”。隻有從小讓孩子經受各種鍛煉,讓他們在實踐中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才能使孩子具有勇敢精神和堅強的毅力。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勇敢的品質,但有些孩子膽子卻很小,他們不敢一個人睡覺,不敢到沒有電燈的房間裏去拿東西,也怕見到陌生人,有的連在同學麵前說話也有點膽怯。長期下來,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個性發展,使孩子缺乏獨立性,甚至會導致某些心理障礙及性格病態的發生。

有些父母往往會在這種情況下訓斥孩子,說孩子是“膽小鬼”,甚至給以處罰,這些都會對孩子自尊心造成極大傷害。這樣做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膽小,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懼怕心理加重。那麼,怎麼樣才能夠讓孩子消除膽怯,變得勇敢起來呢?

1.要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原因

孩子們往往言行不一地掩蓋他們真正所害怕的事情,因此父母總是弄不清孩子在害怕什麼,比如,有些孩子每當父母要外出時總是哭鬧不止,不讓父母出去,實際上他是怕一個人呆在屋子裏。因此,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後對症下藥加以解決。

2.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膽怯”的標簽

很多父母在談到孩子膽怯時,常常憂心忡忡:擔心孩子不敢大聲說話,社會競爭如此殘酷,將來怎麼闖天下,憂慮孩子難訴委屈,將來可能不會保護自己,懷疑孩子的退縮會無法麵對未來激烈的競爭,等等。雖然做父母的顧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要注意千萬不可以給孩子貼上膽怯的“標簽”,因為“貼標簽”不僅無濟於事,還會強化孩子的膽怯行為。

3.父母要對孩子少一些無謂關心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父母的過度關心和嗬護成了培養孩子勇敢品質的一大障礙。這些無謂的關心會讓孩子認為“原來這件事這麼嚴重,我肯定會很難過!”或是覺得“原來這件事這麼困難,我肯定做不到!”這種錯覺讓孩子失去對問題和自我能力的正確把握,即使麵對一些自己能夠克服的困難,也會因沒有自信而喪失勇敢麵對的勇氣。因此,在生活中,父母應適時“冷漠”,給孩子獨立麵對困難的機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可以應付所遇到的情況,從而克服對父母的依賴心理,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4.父母不要威脅恐嚇孩子

有些孩子的“恐懼”體驗是後天形成的,來自父母的威脅和恐嚇是形成孩子恐懼體驗的主要來源。孩子在小的時候對父母的依戀性很強,如果父母動不動就說“不要你了”、“送給別人”之類的話,孩子就容易產生被遺棄的感覺,變成內向膽小的“驚弓之鳥”。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講究方法,不要依靠威脅和恐嚇獲得孩子暫時的乖巧,應該善於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5.讓孩子有一些冒險的體驗

勇敢與冒險是緊密相連的,適度的冒險是培養孩子勇敢品質的重要方法。有些父母因為怕出危險,往往忽視了對孩子冒險精神的培養,這樣會讓孩子滋生依賴性強、意誌薄弱、責任感差等缺點,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因此,當孩子對冒險性的活動產生興趣時,家長千萬不要毫無理由地拒絕孩子,更不要訓斥和嚇唬他。

6.對膽怯的孩子要進行鼓勵

膽怯的孩子,在家或幼兒園容易受到外界的忽視或歧視,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感到自卑,越是自卑越不敢抬頭大聲說話,以致惡性循環。消除孩子的膽怯,需要更多的鼓勵。隻要孩子有進步,哪怕不如家長所期望的,也要給予熱情和真誠的鼓勵。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中,產生了被認可、被接受的感覺,就會增強大聲講話的信心,這樣有助於消除孩子的緊張感。

培養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

父母箴言

一般來說,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冷靜地麵對來自各個方麵的“誘惑”。要知道,隻有克服心理上“意誌品質”的薄弱,才可以提高自我約束的能力。

對於自我約束的問題,詼諧作家傑克森·布朗曾經有過一個有趣的比喻:“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華,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魚。眼看動作不斷可是卻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後,還是原地打轉。”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有幾分才華,而且很努力,卻又看不見太多成果時,那麼這個人很可能缺少自我約束的能力。因此,如果想要自己的付出和收獲劃上等號,就需要有自我約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