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IBM正在變身為創業企業?(1 / 2)

IBM正在變身為創業企業?

特別關注

作者:陳翔

對於大象來說,如何提升敏捷度進而快速轉型絕對是一種挑戰。

在位於紐約市“矽巷”的中心地帶——阿斯特廣場51號(51 Astor Place)也有一個如第五大道蘋果旗艦店一樣引入注目的玻璃建築物,這裏就是IBM新成立的沃森集團辦公樓。有意思的是,美國矽穀創新企業在東部的辦公室很多都集中在紐約的“矽港”,沃森辦公樓的對麵就是Facebook、Twitter和Google也僅僅相距幾個街區。

紐約正在成為美國東部的高科技創新的策源地,與西部的矽穀遙相呼應?IBM戰略高級副總裁肯·科文瑞恩(Ken Keverian)就這樣表示:“不是所有的創新都在矽穀,在紐約也有很多高科技人才。”紐約周圍是常青藤名校,它成為繼矽穀之後的高科技創新之地,也許是水到渠成的事。

沃森集團是個初創企業?

不難發現,和IBM的其他辦公室不同,它的外觀和內部構造更像一家初創企業的總部。不僅如此,作為認知計算的代表,沃森成為IBM在下一個計算時代押下的最大賭注。就在今年1月,IBM決定投資10億美元設立獨立的沃森業務集團,以提升沃森的商用化進程。緊接著,IBM公司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人員遷徙開始了,據悉總共會有2000多名員工從各自的部門來到沃森集團。他們或來自研究機構,或來自銷售顧問團隊,或來自硬件、軟件、服務部門。

這時的沃森不僅從外部辦公環境,更從內部人員構成上成為了一家獨立運作的“創業企業”。

“這樣沃森集團可以發展更快。而IBM也將它看成初創企業,需要它快速發展。” 肯·科文瑞恩表示,“未來我們會成立更多類似的部門,把我們的資源整合起來。IBM有一天會成為人類曆史上所見到的最大的初創公司。”

這向外界傳送了一個信號,IBM正在全麵擁抱新世界。

今年3月,IBM董事長、總裁兼CEO羅睿蘭提出了“雲計算、大數據、移動和社交(CAMS)”的轉型方向。在IBM整體企業規模上千億美元的盤子中, CAMS新業務的規模約為200億美元,其實已經超過了世界上很多大公司的規模。

肯·科文瑞恩告訴記者:“盡管IBM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跨國企業,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強調速度和敏捷性,擺脫複雜的內部運營,不然會錯失很多機會。”有意思的是,與其他IBM核心高級管理人員不同,他是IBM的“新員工”,為IBM工作僅僅6個月時間。但他又非常熟悉IBM——原來效力於波士頓谘詢公司的肯·科文瑞恩曾為IBM服務超過20年。不論從外還是從內,在他看來,IBM在變革時代的優勢就在於能夠幫助企業將新舊兩個世界聯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