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敏捷網絡 確保“安全6分鍾”
信息化決策
作者:卜娜
作為一家三級甲等專科醫院,成立於1980年的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的“家喻戶曉”,起初是來自其在心血管康複領域的研究成果曾作為範本在全國推廣。現如今,這家醫院不僅每年擁有超20萬人次的門診、急診量,1.5萬台次的手術量,還創下了年出院病人超2萬人的成績,其診療能力在全國範圍內早已超過專科醫院的平均水平,甚至還直逼一些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水平。
而讓這家醫院得以高效服務病患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其對醫療信息化建設的持續重視和投入。但對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信息中心主任趙山川而言,這既是“好事”,又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因為,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每天每一分鍾的運轉都離不開信息化和網絡的支撐,業務係統能否24小時不間斷地正常運轉,每年上萬台手術能否無差錯,在最關鍵的“6分鍾”裏能否及時拯救生命……這一切都需要他的團隊基於各種IT設備、IT係統做出萬無一失的保障,他們做出的每一個技術選擇與決策,都決定著醫院對病患的承諾能否兌現。
網絡質量決定著生命安危
近年來,如何利用信息化、網絡化能力的提升把管理做精做細,讓患者有更好的就醫體驗,通過醫院診療服務流程的優化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讓整個服務流程更高效,逐漸成為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們亟待破解的難題。
“診療服務是一種流程化的服務。中國醫院普遍病人多,勢必增加排隊等候的時間。所以,優化流程、提升服務效率首先就是提高服務質量的關鍵一步。”在趙山川看來,信息化是進行醫療服務的手段,但它必須靠網絡進行延伸,必須以網絡為基礎、為保障。
一方麵,網絡的穩定是醫療服務能力的保障。現代醫院付不起斷網的代價,因為每一個業務流程都要依靠網絡進行支撐。一旦斷網,哪怕時間很短,醫院為患者提供的服務也無法進行。另一方麵,信息化和網絡化是實現流程優化必由之路,網絡又是保證效率和安全的基礎。信息化和網絡化做得好的醫院,能實現自動分區就診、分級就診,甚至分時段就診,減少病患排隊等候的時間,還能從患者入院開始實現身份識別,準確進行藥品領用、病人服藥等服務。
和綜合醫院不同,對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這樣的專科醫院而言,網絡對其日常業務的影響還要更大。“到我們這樣的心血管專科醫院就診的病人,大量是心髒病突發的病人,而搶救這類病人的黃金時間有6分鍾。患者從就診到搶救的整個過程必須爭分奪秒。但診療工作的各個環節,從掛號、就診到取藥等信息流程都是高度依賴醫院網絡的。如果網絡係統的穩定性不好、可靠性不足,早晚會導致支撐平台的故障。而一旦故障發生,就可能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危。”趙山川強調,在網絡建設過程中,網絡的高可靠性、穩定性的要求一直被放在首位。如果沒有穩定、可靠的網絡進行信息化支撐,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醫院的診療業務幾乎不可能順利開展起來,更不可能支撐起每年超20萬人次的門診、急診量和1.5萬台次的手術量,讓每年超2萬病患順利出院。
與“敏捷”結緣
近年來,移動化正深刻影響著醫療信息化,醫院對無線、有線網絡應用的雙重需求日趨凸顯。和很多三級甲等醫院一樣,在將有限的醫療資源最大化利用起來服務患者,為患者創造更好的就醫環境,利用無線技術大幅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等訴求的驅動下,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也產生了網絡建設的新需求。趙山川表示,從醫院業務需求來看,醫院對有線和無線網絡的雙重需求已非常明確,並早已開始著手選擇相關的產品與方案。不僅如此,按照規劃,這次網絡改造還要實現醫院內、外網的融合,以便支撐未來大數據等應用需求。
在考察了不少醫院後,他發現,雖說在國內大型醫院中實現了無線覆蓋,且正在開展移動醫療項目的不在少數,但用戶體驗好的卻鳳毛麟角。原因是,醫院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難以實現有線、無線網絡融合,割裂的網絡難以統一支撐醫院的信息化係統。但按照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的規劃,無線、有線網絡必須在兩年內完成全部支撐醫院信息化係統的目標。
就在去年他們開始正式對相關廠商的解決方案和產品進行選型的時候,華為推出了其新一代網絡解決方案——敏捷網絡。經過一番研究,趙山川發現敏捷網絡正好能與他們的各項需求契合,既能幫其實現內、外網融合,又能做到有線、無線網絡的融合,並實現統一管理。如果醫院在核心主幹網建設階段做到這一點,將對後續網絡的擴展帶來很多方便。而且,醫院過去的傳統網絡不必大動,通過增加插板就能實現他們設想的網絡融合和擴展。但是,這畢竟是一次對“新產品”的嚐試,雖然華為這樣的廠商在路由、交換技術領域技術實力雄厚,而且與華為的合作也並非首次,但在網絡建設上一向更看重穩定和性能的趙山川,還是有些疑慮的。結果是,在產品篩選測試階段,華為敏捷網絡在穩定性、性能等方麵的表現都超過了其它產品,而且優勢非常明顯,趙山川心裏懸著的石頭才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