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重視素質教育,引導做人觀念(3)(1 / 3)

這些,都是孩子意誌力薄弱的表現。在生活和學習上,孩子常常表現得缺少主見或獨斷專行,優柔寡斷或冒冒失失。他們控製不了自己的衝動,缺乏恒心和毅力。

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常是導致孩子意誌薄弱的根本原因。如,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減少了孩子麵對並克服困難的機會;家長采取專製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做事畏縮、猶豫、缺少主見;對孩子的管教太多,限製了孩子獨立計劃、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使孩子的行動缺乏主動性。

嬌懶並非天生:都是父母慣的

據有關方麵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進行的不完全統計:美國為72分鍾,韓國為42分鍾,法國為36分鍾,中國則為12分鍾。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剛會走路的孩子,就有了幫大人做事的要求,2歲時會幫著遞送物品,3歲時便產生了參與成人生活的願望,4~5歲時就能自己收拾玩具、衣服和洗刷自己的碗筷,這說明孩子的嬌懶不是天生的。

從人的本能來講,孩子是願意做事的,隻怪父母過分照顧,事事都要包辦代替,才使孩子養成了不勞而獲、嬌懶依賴的惡習。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百般憐愛,於是獨生寶貝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什麼事也不沾邊,十幾歲時連自己的衣服也不會穿,老夫婦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讓兒子出去學點本事。臨走時,老婦人給他烙了張大餅,中間挖了個洞,套在兒子的脖子上,以便他能“就近取食”。哪曉得,這個寶貝兒子吃完了脖子前麵的餅,竟不肯費神轉一轉,結果脖子後麵還掛著餅,卻餓得兩眼昏花,嗚呼哀哉了。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把孩子視為寶貝,怕孩子跌倒摔傷便不讓孩子盡情地玩耍,不給孩子機會鍛煉身體。怕孩子用壞了腦子便不對孩子進行教育,不讓孩子讀書。這都是愚蠢的做法。這麼做隻能使孩子成為一個什麼都幹不了的廢人。

文化背景不同,對待孩子的態度也不一樣。當孩子在馬路上摔倒時,美國的母親隻說三言兩語,然後,隻是看著孩子直到他站起來為止。中國的母親大多數會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而在非洲有的民族是模仿孩子,反複與孩子一起摔倒,卻並不去扶他。

就是說,美國人是以鼓勵的語言幫助孩子站起來;非洲人是以父母摔倒後自己站起來的無聲行動教育孩子,從側麵幫助孩子自己站起來;而中國人則親自動手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其實孩子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大人隻要讓孩子做好充分利用思考能力的準備就可以了,切勿代替孩子得出“結論”。

很多父母把孩子視為玩物,認為孩子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幹,一切都包辦代替。結果使多數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卡爾的母親從嬰兒時期起,就耐心地教他幫媽媽扣衣服上的紐扣。盡管他不會扣,很費時間,但是他的母親認為這是對孩子進行教育,所以耐心地讓他扣。這是非常有益於兒子鍛煉自己的方法。

讓兒子從小就幫母親扣衣服扣,除了練習手的動作外,還培養了他幫助他人的觀念。後來,卡爾母親還教兒子自己穿鞋、穿衣服。即使很忙,她也要花時間教兒子自己穿脫衣服,因為這是對孩子的教育。

有一些父母為了叫孩子聽話,就用可怕的故事嚇唬孩子。用惡魔和幽靈等嚇唬孩子是非常有害的。這樣會使孩子滿腦子充滿恐怖的故事,當他們承受不起之時有可能會精神錯亂。應當使他們知道世界上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由於孩子信任父母,父母說的話他們都信以為真。所以,隻要父母注意引導,孩子就不會怕黑暗等。

當今的孩子,物質享受大都不缺,文化生活也比先前豐富了許多,所缺的恐怕要數吃苦精神。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年輕時吃點苦,能增長許多見識,受益是無窮的。一個人一生若不曾嚐過吃苦的滋味,才是一件悲哀的事。君不見,在中國數百位帝王組成的皇帝群中,除了那些艱苦創業的開國皇帝外,有所作為的能有幾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不是智力因素,而是無憂無慮的帝王生活使然。

再看當今的一些孩子,不也同樣享受著“帝王”般的待遇嗎?把他們戲稱為“小皇帝”,倒是極為確切的。做父母的,甘心為子女當“保姆”甚至是“孝子”,這種環境能培養出孩子的吃苦精神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父母的這種做法,決非好事。因為,孩子總有長大的那一天,總有離開父母之時。總是在父母編織的網中生存,等到該自己編網了,就無從下手。民間有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苦人家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苦難中,環境逼著他們自強不息,也就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