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兩天,等他回來的時候,媽媽問威爾遜:“怎麼樣,這次玩得很開心嗎?”威爾遜說:“我的衣服帶得太少了,而且由於我沒有帶手電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別人借手電筒,才能夠走出去,這兩件事搞得我有些狼狽。”媽媽說:“為什麼衣服帶少了呢?”“我以為那裏的天氣會與這裏的一樣,所以隻帶了這裏平常穿的衣服,沒有想到山裏會比這邊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大人們總想把孩子放在“安全環境”之中。例如,在孩子上學前,媽媽總是要檢查孩子帶的東西,說“等一等,我看你是否忘了帶東西”。這可以說是將孩子置於“安全環境”的典型例子。
有的家長雖然讓孩子自己準備上學用的東西,但最後還是由媽媽來檢查,對於孩子來說,由於有媽媽給自己檢查就產生了安全感,即產生了“最後是由媽媽負責”的依賴,這樣一來孩子永遠也不會從依賴媽媽的心理中擺脫出來。
是失敗的經驗使孩子得到成長。如果因為經常忘了帶東西而傷腦筋,就做一個“忘記物品檢驗單”等,要設法讓孩子以自己的判斷和責任去進行處理。如果母親插手進行幫助,則有百害而無一利。
在重視安全的名義下,大人一再幹涉孩子的行動,孩子將永遠也不知從何入手去提高自立的能力。
不讓孩子麵對小的危險,就不能使其度過大的危險。如果人一次也不體驗危險,也就不會產生回避危險的智慧。這麼說或許有些誇張,但是可以說人類的曆史就是反複與各種危險進行鬥爭的曆史。
例如,幼兒在起立行走階段,開始時淨栽跟頭,但是吃過幾次苦頭之後,孩子便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平衡,可以一個人行走了。如果父母搶先行動,孩子一摔倒馬上扶起來,不僅孩子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學會走路,而且稍微長大以後一摔倒也不想自己爬起來,磨磨蹭蹭地等著別人來幫忙。
當然沒有必要讓孩子平白無故地去經受危險,在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機會,可以讓孩子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自己去克服一定程度的危險。
應該允許孩子失敗
很多孩子懼怕失敗,為了避免失敗,他們爭取了各種方法。有些愛走極端的孩子,甚至用自殘來避免失敗,因為他們害怕不能滿足父母、老師的期望而焦慮甚至恐懼。
日本本田技術研究所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說:
“不能怕失敗,之所以不能怕失敗,是因為一怕失敗,就什麼也做不成。人在開始做一件新事情時,總是不知道是否會失敗。即使如此,不做也就什麼也不會。”
本田宗一郎先生的這些話,在父母教育孩子時也很有參考作用。孩子想做某種新的事情時,大人比孩子更了解失敗的可能性,便在事前經常說“弄錯了可不行”、“別弄錯了”。但是這樣不但沒有起到鼓勵的作用,反而給孩子增加了壓力,使其畏縮不前。而且,孩子會從父母的話中得到“恐怕會失敗”的暗示,反而易於出現失敗。進而,孩子由於過於擔心失敗,便竭力回避做事,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做事情的積極性,甚至陷入對一切都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
孩子所以懼怕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不願看到孩子失敗。為消除孩子的“失敗恐懼症”,家長首先應具有允許孩子經常失敗的胸懷。
我們再看看卡爾·威特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吧:
當小卡爾嚐試自己穿衣服的時候,經常把衣服穿反。他的父母親從來沒有嘲笑或責罵過他,而是耐心地教他。
父母還鼓勵他自己收拾房間,即使他的“動作”很糟糕,也會誇獎他一番。房間收拾得是否整潔並不重要,對於他來說,他已經做了,這已足夠。
在學做事之中,小卡爾在探索,在鍛煉。隻有通過鍛煉和闖蕩,他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當孩子犯錯誤,或做一件事沒有成功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用語言和行動向他們證明他們的失敗。我們應該清楚,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隻能說明孩子缺乏經驗和技巧,並不能證明他本身的無能或是他不願意做。父母有責任耐心地去指導他們。
作為父母,應該培養孩子敢於犯錯誤、敢於失敗的精神。孩子和成人一樣有能力去犯錯誤,也同樣有能力去糾正和改正錯誤,敢於犯錯誤和改正錯誤是同樣珍貴的。不要總把孩子限製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要讓他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達到真正地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