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重視素質教育,引導做人觀念(4)(2 / 3)

在鍛煉孩子勇氣方麵,英國人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英國西南部的瓦伊河畔,有一所由少年探險組織建立的河流探險訓練中心,專門為孩子們提供進行探險活動的機會,以訓練他們的勇氣和堅強的意誌。

在這裏,孩子們每天一早就來到河邊,由專人負責教他們遊泳和劃船。訓練是艱苦而緊張的,每一次練習都有孩子落水,也有些人受傷。在激流中拚搏,需要具有堅強的意誌和勇氣。孩子們在這裏不僅僅學習了劃船等技術,更重要的是鍛煉了他們的意誌,培養出了勇氣的精神,同時也懂得了互敬互愛和團結合作。

在英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活動,目的不是為了學習某種技巧,而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誌和勇敢精神,為以後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各方麵的準備。

不要管他:給孩子一些“殘忍”的愛

動物界有這樣一種殘酷規律,每種小動物長到一定的年齡,它們的父母就會拒絕給它們喂食,甚至會把它們無情地趕出巢穴,聽它們哀哀地哭叫。可是沒過多久,那些食肉動物的孩子就因為饑餓的驅使而學會捕食獵物了。食草動物的後代則由於沒有雙親的庇護而練就了快跑如飛的功夫,最弱小的飛禽也都能借助日漸豐滿的羽翼振翅高飛了。

從小動物的成長過程看,它們的父母是殘忍和絕情的,但從它們成長的結果看,它們的父母又是聰明和理智的。

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獨生子女,父母總是視為心肝寶貝,往往是寵愛有加。

孩子遇到挫折,做家長的總是想力保孩子少受或不受嚴酷事實的影響,擔心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一時的壓力而受到傷害。在家長過度的保護下,孩子失去了鍛煉、學習、迎接挑戰、戰勝困難與提高心理素質的機會,強化了逃避的心理。

長此以往,孩子一旦遇到棘手的事情就會束手無策,由此產生沮喪、焦慮並想辦法逃避的心理定勢,這肯定會大大阻礙孩子的發展。父母要用自己麵對生活的態度,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在生活中困難與挫折的出現是正常的,每一個人都有能力與毅力克服困難,渡過難關。

謝晚晴就是這樣一位深愛孩子的父親,他在兒子“求助”的時候,隻是遠遠地看著,並不斷為兒子加油。

在暑假裏,謝晚晴帶著兒子參加遊泳掃盲班,遊泳池的水並不深,可這孩子天生對水具有恐懼感。而且身邊的其他孩子也和兒子一樣。驚叫聲、哭喊聲此起彼伏。每個孩子都兩手緊抓池邊不肯放開,嘴唇哆嗦著,臉色蒼白。老師的命令幾乎沒人聽,誰也不敢用水擦臉和把頭埋進水中。老師走到一個個孩子身邊逼著做,而且連續給他們撩水。這些小家夥掙紮著躲避,無助地胡亂揮舞著手臂,等老師一走開,他們喘過第一口氣後,立刻迸發出號啕的哭聲。外麵觀望的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其中也有個別家長擠出笑容鼓勵孩子,可笑容是那樣勉強和僵硬。老師來到謝晚晴兒子麵前,根本不理會他的恐懼,接二連三地向他潑過水來。孩子把頭盡量扭得背對老師。老師索性一把把他抱起來扔進了池中央。他在水裏折騰著站了起來,老師又把他扔下去,他又起來,還用僅有的一點間隔時間對老師喊道:“求求你!求求你!”老師毫不動心,又如此重複了六七次,直到孩子不再怕水,老師這才轉向其他同樣膽小的孩子。

像謝晚晴這樣“狠心”的父母,會讓孩子具備更強的生存能力。而有了較好的生存能力,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裏才可能立於不敗之地。

對子女百般照料、關懷是一種愛,而“殘忍”地讓他們受些磨難同樣是一種愛,而且這是更厚重、含蓄、意義深遠的愛。

有些父母教孩子走路時,惟恐他摔倒,很不願意鬆開手。事實上,每個學走路的人都要經過摔倒的過程。

有人問丘吉爾在學校裏學到的所有經驗中,哪一項是最有效的?他想了一分鍾後說:“是我在高中留級的那兩年。”“你是不是(考試)失敗了?”“沒有,我隻發現了殊途同歸的原則。英國所需要的並不是聰明和智慧,而是在最困難的時期,能夠堅持下去的勇氣。”丘吉爾的這段話耐人尋味。

父母鼓勵孩子努力去探索各種各樣可能性的時候,孩子將會覺得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並且認為失敗並不可怕。再舉一個國外的例子。

威爾遜要到山裏去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校方為他們介紹了營地情況,對他們的準備工作提出了建議。媽媽問威爾遜是否需要幫忙,他驕傲地說我會照顧自己。在走以前,媽媽檢查了他的行李,發現他沒有帶足夠的衣服,山裏要比平原上冷得多,顯然威爾遜忽略了這一點。再有一點,她發現孩子沒有帶手電筒,這是野營時經常要帶著的東西,但是媽媽並沒有說更多的話。威爾遜高高興興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