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位母親坦然地說:“不要緊,既然你孩子喜歡,小汽車就歸你兒子了,過一會兒,我會領著兒子上玩具店,讓他知道這輛小汽車值多少錢,能買多少個紙飛機。這樣,他就不會第二次做蠢事了……”
另一方麵,家長要善於跟孩子講道理,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上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對於不能做的事情要堅持原則決不遷就。另外要通過具體事情逐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
我們不能因為孩子還很小,就告訴他“你要聽什麼,告訴爸爸媽媽,爸爸會幫你放”,“你要看哪個?爸爸媽媽幫你調”,一切爸爸媽媽幫你代勞……如果是這樣子,孩子會感覺到不愉快或是不能接受。因為每個人都喜歡照自己的意思做,不管做什麼,隻要能成功就會有成就感,哪怕隻是折架紙飛機或做個小卡片。
以己心度彼心,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把孩子看得太愚昧,以為他什麼都不懂,便事事代勞,動輒約束他的行為,限製他的行動。一位專攻兒童心理的老教授曾說:“行為的約束,會約束其求知欲。”
逆境是造就天才的最好環境
從一個人成長的一般規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礪意誌,早出人才。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因為,逆境中奮鬥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他們能把挫折看成一種財富,深諳隻有失敗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勇氣。
要想讓孩子具備勇敢麵對挫折的能力,必須從小磨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古時候,那些高門望族的子弟依賴祖蔭,過著優裕閑暇的寄生生活。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有的坐吃山空,傾家蕩產;有的昏庸到老,遊手好閑,大都沒有什麼出息。人生在世,理應是幼則仰食父母,長則反哺雙親,這樣才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尊嚴和價值。
人身依賴關係是封建土壤上的產物,是以喪失人的個性和創造性為代價的。隨著封建關係的解體,隨著時代浪潮的衝擊,依賴的觀念和性格也越來越沒有市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鄙視。況且,在當今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裏,一個缺乏自我獨立精神的人,將無立足之地。時代呼喚著獨立精神,社會將越來越崇尚獨立人格。
父母不必事事包辦,許多事情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很好。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放心地讓孩子做自己的事,讓孩子認識到“我能行”,就能夠培養出孩子的自信和勇氣。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事先假定孩子什麼也做不好,什麼也不用做,所以事事都會阻止他們自己幹,都要替他們代勞。殊不知,這樣一來孩子慢慢地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自己的自覺性。
其實,孩子有時也很反感父母過分的保護。有個孩子曾說:“我期望父母不要總是事無巨細地過問,總是過於細致地表現出關心,這樣會使我在夥伴麵前沒麵子,好像我是個無能兒。其他小朋友能做的,我卻不能做,這是多麼不公平!”
不難看出,父母越是怕孩子冒險,越是阻止孩子做事,孩子越是反感,內心越感到失衡,有時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執拗地去做父母不讓他做的一切事情。
某些成年人看來是危險的,認為不適合孩子們做的事情,實際上孩子是可以勝任的,但父母出於愛心或因為對孩子的能力缺乏正確的認識,常常阻止孩子去探索新的事物,去熟悉新環境,剝奪了孩子鍛煉自身的機會。
勇氣,是一個人積極進取的動力。應該讓孩子懂得:勇敢和堅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膽小是被人瞧不起的。
孩子受到意外傷害,是每一個做父母的經常慮及的事。但如果過分地強調危險性,為防萬一而犧牲了孩子接受鍛煉的機會,也是不明智的。
父母這樣做甚至可以說是自私的表現。他們當然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傷害,而深層次上的思慮是萬一孩子受到傷害,自己的感情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實際上是父母的一種自我保護。可以這樣說,要鍛煉孩子的勇氣,實際上是對父母自身勇氣的一個考驗。
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傷害是隨時隨地存在的,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對孩子來說,有些時候應該不逃避各種危險,要學會去麵對、去忍受,因為長大之後的生活環境需要忍受的東西更多。所以從小培養孩子自信、獨立和勇敢的精神是為了他日後更好地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