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重視素質教育,引導做人觀念(6)(1 / 2)

孩子良好的行為在得到不斷誇獎時,這一行為就會不斷重複而形成習慣。很多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認為孩子的良好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就不想誇獎。孩子良好的行為得不到及時的誇獎,孩子的心裏就不會增加印象,良好的行為就會慢慢停止。

在生活中,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表現出了不良行為,比如打架、浪費、偷東西、撒謊……,這時父母著急了,訓他,罵他,甚至打他。這樣做的結果非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

孩子的不良行為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們往往對這些行為的印象更深。因為孩子往往會選擇引起父母注意的行為,而不願選擇父母毫不理會的行為。

有些父母錯誤地認為,關注孩子的壞行為,對孩子進行懲罰,可以製止不良行為的發展。其實,對孩子來說,這種懲罰似乎是一種獎勵,因為這一行為引起了父母的重視。這就是不少孩子愛惡作劇的原因所在。

父母關注什麼行為,這種行為就會逐漸變成孩子的習慣。因此,父母應該多關注孩子好的一麵,對良好行為給予及時、恰當的獎勵,而對不良行為采取漠然處之的態度,讓它沒有加深印象的機會。

對於孩子好行為的誇獎越早越好,孩子年齡越小,實施起來效果越明顯,也越容易。研究表明,當孩子進入少年時代,這種誇獎就有一定難度了,因為在孩子少年時代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反抗父母階段。為了更好地實施這一方法,父母應該明確區分孩子的情感與行為。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愛、高興、生氣等,是孩子獨有的,父母往往對此鞭長莫及。孩子感到高興或生氣,他們自己也無法控製。但孩子的行為是外在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孩子自己也能控製。因此,父母雖難以控製孩子的情感,但是卻可以對孩子的行為施加極大的影響。

對孩子的誇獎,針對的應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的情感。

父母應該注意到孩子的行為是指具體的行為,而不是抽象的或分析出來的。那些說不清楚的行為,父母無法施加影響,也無法去加以控製。明白這一點至關重要。

哪些行為是說不清楚的行為呢?

比如:“這孩子盡做些令人最頭疼的事情”,“這孩子愛欺負人”,“這孩子不負責任”等。

哪些行為是具體的行為呢?

比如:“他打了別人的小孩”,“他在牆上畫了一隻貓”等。

我們應該明白:誇獎的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的情感。應該誇獎具體的行為而不是“說不清楚的行為”。

作為父母,應該對孩子好的行為給予及時誇獎。但如果孩子沒有做到,千萬不要責備。孩子偶然做到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隻要孩子表現出良好的行為,父母就應該及時進行正麵強化,鞏固這種行為。

家長對孩子的誇獎,一般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情感方式,一種是物質方式。相比之下,情感方式往往比物質方式更有效。

情感方式有表揚、親吻、擁抱等口頭或身體的行為。於這種方式父母千萬不要吝嗇。

物質方式是一種補充方式,如給孩子一塊點心等等。這種方式不可濫用。

不要回避孩子的尷尬問題

父母為了回避孩子的要求,常說的話有“回頭再說”,或是“過幾天再給你買”等幾種類型。這給了孩子一種期待感。這是一種等著孩子忘記的戰術。實際上這種“欺騙”反複搞幾次之後,就有可能妨礙培養孩子所必須具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