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欲求說“回頭再說”,是敷衍了事,同時剝奪了孩子對自己要求的合理性進行邏輯性思考的機會。在這一點上,歐美國家的父母,雖然有時與孩子堅決對立,但常常能從道理上徹底說清孩子的要求為什麼不行。
然而,在我國,家長習慣於首先把父母與子女的絕對信賴關係放在第一位,以把問題擱置起來不去解決,來代替徹底解決問題。這樣,大人對孩子就不用費力去講道理了。但實際上,這麼做的效果很不好。
乍一看起來,“回頭再說”在當時是回避對立的好方法。但是即使大人與孩子產生一時的對立,也需要時間說明不滿足孩子要求的理由。隻有培養孩子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和判斷能力,才能將其培養成獨立行走的孩子。
孩子好奇心強,常會向父母提問,當問到一些父母難以回答或不想回答的問題時,這些父母經常表現出困惑。
在此情況下,父母往往可能以“孩子不需要知道這樣的事情”為理由阻止或無視孩子的提問。當自己的提問一開始就被拒絕時,孩子會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絕了,這會給孩子造成內心的傷害。
有了被父母拒絕的經曆,孩子就會在無意識當中害怕再次受到傷害,就可能躲避類似的遭遇。即不再向父母提問,對父母產生排斥心理。當然也不是一兩次體驗就簡單地變成這樣。但是由於父母與子女關係的不斷淡化,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遭到破壞,甚至會導致斷絕關係。為了不造成如此結果,父母必須接納孩子。即使對於難以回答的提問,也要對其提問表示理解和關心。在此基礎上,向孩子解釋說“現在難以回答,等你長大了再告訴你”,這樣孩子也會理解的。
在孩子提出的尷尬問題中,最難回答的恐怕是與性有關的問題了:“我是從哪裏來的?”“阿姨為什麼有個大肚皮?”“媽媽,你的褲子上為什麼有血?”“什麼是愛情?”……
麵對兒童提出的這些提問,恐怕大多數家長都很尷尬,不少家長會支吾搪塞、胡編亂造。其實,麵對孩子提出的有關“性”的問題,家長們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一個無力改變的事實是:孩子和成年人一道麵對電視、電影、文學、廣告等大眾傳媒中大量的愛情與性的描述,不論我們對此持讚成還是反對的態度。當兒童麵對這些鏡頭或文學提出問題時,父母應坦誠地告訴孩子,哪些鏡頭是愛的表現,哪些行為是孩子這個年齡所不應該學習模仿的。在這種場合,父母虛張聲勢的詆毀和矯飾往往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有個孩子說他父親很“虛偽”,有一次電視上出現男女接吻的鏡頭,他父親狠狠地罵了句“真髒”,連忙用罩布遮住屏幕,但孩子發現,父親在遮屏幕時,又偷看了一眼那鏡頭!這樣的教育非常失敗。
兒童對有關性方麵的問題其實根本沒有任何特殊考慮,他們認為問這類問題同問其他問題一樣是十分正常、自然、得體的,他們並不會感到羞愧或尷尬。所以每當孩子問這類問題時,家長不應該製止孩子或表現得驚恐不安;也不應該躲躲閃閃,胡編亂造,或者岔開話題,避而不答,或者說“等你長大後就自然會知道的”;更不應該用批評、訓斥、禁止來代替回答。因為這些做法都隻能使孩子對性問題更加好奇和更加注意,以致過早發生興趣。家長回答孩子時,應泰然自若,這對教育孩子是很有好處的,有利於幫助孩子形成對性問題的健康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