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盡頭(1 / 3)

行到水盡頭

出洞皆成猜謎人

在浙江西部的錢塘江上遊,有個小縣城名叫“龍遊”,隸屬於衢州市。龍遊縣雖然小,但其曆史悠久,可上溯至迄今2500餘年前的春秋時期,當時叫“姑蔑”。

龍遊石窟便位於該縣城北3公裏處的臨江山丘中,現已辟為風景名勝景區。雖然方圓不足05平方公裏,但山不在高,有洞則名。這座山的腹內竟蘊藏著24個大小不一、布局巧妙、疑團重重的人工洞窟。

2008年的清明節,我與幾位同事、朋友結伴而行,慕名遊覽了其中已經開發的幾個洞窟。這些洞窟掩映在青山碧水、綠帳翠幔之中,令人頓生“天生一個仙人洞”之感。

據說這些洞窟的發現頗有戲劇性。那是在1992年,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使4名當地農民解放了思想。他們集資1萬多元,對家鄉這些從來沒有幹涸過,被祖祖輩輩稱為“無底塘”的深淵之一(現編號為“2號洞窟”)進行探險,連續抽水17晝夜,沒想到竟發現了被譽為世界第九奇跡的龍遊石窟。

這個石窟群共有24個洞窟,每個洞窟麵積為300—2000平方米,高度有上百米。那一根根留有斧削鑿辟印痕、作為承重作用的石柱,充分證明這些石窟都是人工開鑿的。

最先發現的2號洞窟麵積約900平方米,大致呈正方形,有四根立柱支撐著寬大的窟頂。其中三根魚尾形柱尖頭朝北,一根尖頭朝東,洞口處下方窟壁上有一些明顯的似畫似字的鑿痕,有專家辨認為象形文字中的“正”、“伏”兩字。4號洞窟是已發現的最大謎窟,麵積約2000平方米。進洞後有一平台,右側為陡峭石壁,左側是盤壁而下的石階,從窟口到窟底深達數十米。在窟底中部有一個矩形方池,崖壁滲水仍徐徐注入池內。

龍遊石窟是迄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築群,大批專家學者對石窟形成的年代尤其是用途提出了各種猜想:藏兵洞、儲糧庫、王陵群、采石場、祭神壇……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經不起推敲。

假如是藏兵洞,那麼洞內的淨空不需要這麼高。因為藏兵的地方需要寬敞,但不能疊羅漢。假如是儲糧庫、王陵群,那麼需選幹燥的山丘開鑿洞穴。而這裏地下水豐盈,現在還須每兩天抽一次水。假如是采石場,那麼露天開采豈不更省時省力。假如是祭神壇,則沒必要開鑿數量如此眾多的洞窟。

留給後人的謎團還遠不止這些。例如,根據考古學家判定,這些洞窟開鑿年限最晚不超過漢代。而各洞窟左右間隔不超過50公分但不相通,上下距離不超過80公分但不貫穿。在沒有現代測繪儀器的古代,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又如,目前已發現在衢江北岸288平方公裏的地下,至少有50個類似的洞窟。在古代生產工具落後、完全依靠人工作業的情況下,是如何完成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的?還有,在各個洞窟中均沒有發現明火照明煙熏的痕跡,開掘如此規模的洞窟,洞口又非常狹小,古人是如何解決施工中的照明問題的?

真的是“進洞都是訪古者,出洞皆成猜謎人”。如果您有興趣,不妨也去做一回訪古猜謎人。

冬遊燕子磯

冬遊燕子磯

長江有三大名磯,即南京的燕子磯、安徽馬鞍山的采石磯和湖南嶽陽的城陵磯,燕子磯名列首位。

記得本人1978年初到南京讀軍校不久,便與同學慕名覽勝。三十多年後的辛卯年的一個冬日周末,又與友人相邀同遊。

磯,是指水邊突出的岩石。燕子磯位於南京北郊中央門外,距市中心12公裏,是幕府山的一支餘脈;三麵臨江,山石直立江上,從空中俯瞰形似燕子展翅欲飛,故名為燕子磯,古代曾是重要渡口。

燕子磯海拔僅36米,明朝朱元璋稱其為“秤砣”,清朝王士禛的《登燕子磯記》稱之為“拳石”。不過,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有景則名。

清初定名的金陵48景中,燕子磯就占有6景。其中最著名的是“燕磯夕照”:因燕子磯臨江崖壁由紫紅色的砂礫岩構成,每當夕陽西下,落日餘暉照射在紅彤彤的赤壁丹崖上,再折射到滔滔江水,呈萬道霞光,恍若仙境。其餘5景分別為:“幕府登高”、“化龍麗地”、“永濟江流”、“嘉善聞經”、“達摩古洞”,均有點牽強。且最後兩景已是屬於廣義上的燕子磯景區,真的是“花非花”了。

舊日的“長江第一磯”現已辟為燕子磯公園。拾級而上,幾乎抬腿間即可到最高處“禦碑亭”了。傳說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五登燕子磯。公元1751年暮春首次來遊燕子磯時,這位喜歡到處吟詩題字、勒石為記的皇上,乘興作了一首七絕詩:“當年聞說繞江瀾,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村耕鑿久相安。”第三次登磯時,又禦筆親題“燕子磯”三個行楷大字,由江寧知府造亭刻碑,樹於磯巔,從而就有了屹立至今的“禦碑亭”。

佇立亭前,仲冬時節雖不見綠蔭翠影、草木欣榮,但冬日暖融,江風輕拂,臨江遠眺,也別有一番風味。

長江早已沒有當年“撼地洪濤”、一瀉千裏的豪放,這要拜上遊幹、支流大大小小的攔江蓄水發電站,以及林林總總的引水分流工程所賜。不過,也還是可欣賞到江闊潮平、海天一色的壯麗畫卷。

移步向前,在臨江山崖處有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手書的“想一想,死不得”石碑一塊,直白通俗,發人深省。據說當年行知先生在燕子磯鄉曉莊村辦學期間,得知經常有失意人來燕子磯跳崖,感到萬分痛惜,於是便帶著學生在此豎了勸誡碑,此後也確實感化挽救了許多欲輕生遁世者。

原複旦大學教授陳子展先生曾經回憶當時在南京上大學時,因患嚴重胃病痛苦不堪,一日爬上燕子磯想一死了之。當看到“想一想”,“死不得”兩塊大木牌上的字(注:石碑為後做),頓時大徹大悟,勇敢地繼續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厭世者無外是三種選擇:買醉、出家、輕生。勸誡碑旁是又一景點“酒樽石”,因形似古代飲酒用的酒樽——“爵”而得名。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漂流至燕子磯,把酒吟詩,欲以此石為樽,長江為酒,舀江豪飲,並揮毫醉書“吞江醉石”。

李白既是詩仙,又是酒仙,他自詡“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把形似酒器的大石與這位狂放不羈的酒仙聯結在一起,確也十分妥帖。

燕子磯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奇特的自然景觀,吸引了曆史上眾多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傑作,有相當一部分刻於崖壁上供遊人鑒賞。

最有趣的是,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微服私訪到了燕子磯,恰遇一群秀才書生在此吟詩賦對,覺其文縐縐、酸溜溜的,於是也即興吟了一首:

“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作杆又如何?

天邊彎月是掛鉤,稱我江山有幾多。”

詩的大意是:燕子磯啊,我要將你作一個大秤砣,用天上的長虹作秤杆,用天邊的彎月作秤鉤,稱一下我的大好江山有多重!

坊間傳說難以考證。不過,朱元璋不識字是真,但毛主席評價他還是很有作為,也很有思想的。朱元璋也確實喜歡附庸風雅,南京的閱江樓尚未建,他就賜了篇《閱江樓記》,弄得後人考證了幾百年。

然而,平心而論,這首詩還是頗有帝王之氣的,一般的文人墨客還真的寫不出來。

還有,雖然李白曾留下在黃鶴樓不題詩的佳話,原因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不過本人認為,賞景覽物,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於是也就胡謅了幾首小詩,以誌紀行。

登燕子磯四題

鑿江傲岸氣磅礴,海天一色江水闊。

摯友相聚禦碑亭,酒樽石傾千杯落。

燕子磯雄岩峭立,竟成輕生飛遁地。

陶老行之立教碑,勸誡眾生莫厭世。

“想一想,死不得”。話語簡樸寓哲理。

勇者麵前無絕路,化險為夷憑意誌。

隔江眺望采石磯,曆史畫卷引憶思。

風流總被風吹去,惟有長江流不息。

寫於2011年冬末

幾日看盡金陵花?

幾日看盡金陵花?

公元797年,唐代詩人孟郊在曆經無數次科舉考試之後,終於在46歲時榮登進士皇榜。興奮之際,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名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雖然後世對他所看的“花”有不同的解讀,但總的來說,長安城的舊廓並不大。

南京是江南形勝、虎踞龍盤之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很多。南京更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曆史積澱厚重,人文景觀數不勝數。

本人30多年前在南京上軍校,每逢周日就約上幾個戰友同學,按交通圖坐公交車去逛景點。由於學校位置比較偏遠(浦口區花旗營——現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每個周日最多也就遊覽兩三個景點。但兩年下來,基本上也將南京大大小小的景點遊遍了。

2008年6月24日,受上級委派,本人有幸到南京工作,至今也4年多了。故地重遊,對南京景點的印象又深了一些。不揣愚昧,我將南京的主要景點歸納為“五個一”和“五個兩”。當然,一天是看不盡金陵花的,最少大概需要三天時間吧。

“五個一”是指:一山(紫金山);一湖(玄武湖);一江(長江);一河(秦淮河);一路(北京西路)。這“五個一”不必細品,乘車或泛舟一遊即可。

“五個兩”是指:兩府(總統府、江南織造府);兩陵(中山陵、明孝陵);兩園(瞻園、梅園);兩樓(勝棋樓、閱江樓);兩碑(雨花台革命烈士紀念碑、陽山碑材)。

具體來說,一山——紫金山:雖然最高峰海拔也隻有區區449米,但卻是全城最高處,襟江攬湖,南京城盡收眼底。況且山上還有紫金山天文台等著名景點。

一湖——玄武湖:是市內最大的湖泊。古名桑泊,因劉宋元嘉年間湖中出現“黑龍”而改稱玄武湖。明朝時玄武湖是中央政府黃冊(檔案)存放地,1909年被辟為公園。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長約10公裏,湖內有5個島,形成五處景區。因玄武湖位於南京東北古城牆邊,可順便一覽明城牆的千年雄姿。

一江——長江:南京處於長江下遊,此處水深浪急,平均江寬1500米,最狹處1100米,水深15~30米,最深處超過70米,流速每秒3米。形成了“長江天塹”,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南京長江大橋橫跨南北,鐵路公路兩用。鐵路橋長6772米,公路橋長4588米。1960年動工,1968年通車。當年的小學課本介紹說,南京長江大橋南北各有一對橋頭堡,高70米;堡上各有三麵紅旗,象征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堡上塑有代表工、農、兵、學、商的5個人物。如今這些雕塑依然如故,注視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間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