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主義真(1 / 3)

隻要主義真

從簡單民主開始

民主一詞源於希臘語“demos”,意為人民。目前,關於民主的定義不勝枚舉,難怪西方著名的民主理論家喬·薩托利在其《民主新論》一書中,開篇就說這是一個“民主觀混亂的時代”。

本人認為,民主就是平等的自由選擇。最基本的是要讓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大到對決定國家政治製度,中到對選舉各級領導,小到在會議上發言,公民都應有自由反映個人意願的權利。當然,自由選擇前麵還要有一個定語:“平等的”。如果把公民分成三六九等的話,自由選擇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列寧強調“民主意味著平等”。

革命導師們非常重視民主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宣言,即著名的《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後來,恩格斯在《關於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曆史》中又指出:共產主義者同盟“組織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員會由選舉產生並隨時可以罷免……”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次嚐試,雖然從1871年3月18日發動革命,到5月28日失敗,隻存在了短短的72天,但其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以及所采取的一係列措施,特別是民主措施,得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肯定。

馬克思雖然認為公社“浪費了寶貴時間”去組織民主選舉,而不是迅速地消滅凡爾賽軍,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但是,這隻是一個鬥爭策略問題。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國民教育方麵的一切職位交給由普選選出的人擔任;規定對所有公務員,不論職位高低都隻付給跟工人同樣的工資,是“兩個可靠的辦法”。

列寧更是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在彌留之際,還口授了被稱為“政治遺囑”的《給代表大會的信》。全文3000多字,沒有任何“民主”或“黨內民主”的字眼,但卻通篇閃爍著“黨內民主”的思想光輝。

列寧特別指出,“斯大林同誌當了總書記,掌握了無限的權力,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他還嚴厲批評“斯大林太粗暴”,因此鄭重“建議同誌們仔細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任命另一個人擔任這個職位,這個人在所有其他方麵隻要有一點強過斯大林同誌,這就是較為耐心、較為謙恭、較有禮貌、較能關心同誌,而較少任性等等”。這是列寧遺囑的核心和實質所在。

毛主席領導建黨建軍建國的曆程,也是推進民主的過程。毛主席後來總結說,井岡山鬥爭的經驗主要就是兩條,一條是“支部建在連上”,一條是“建立士兵委員會”。這個總結是很有道理的,支部建在連上,“黨指揮槍”的原則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形成基層領導核心。建立士兵委員會,我軍的三大民主——政治民主、軍事民主、經濟民主才能有效實施,從而調動廣大士兵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說這兩條經驗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為什麼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能夠戰無不勝?大家通常會說是因為信仰的力量和鐵的紀律,這當然是對的。不過,日軍也講信仰。我們常說日本軍國主義用“效忠天皇”、“武士道精神”毒化官兵,說明他們的信仰有如毒品,不可謂不厲害。國民黨軍隊也講信仰,打的是“三民主義”的旗號。各級都設有政訓部門,其政訓官人數比人民軍隊的政工幹部多得多。那麼,說到鐵的紀律,日軍的紀律更鐵。配給軍官的指揮刀,主要是用於打了敗仗後切腹自殺向天皇謝罪的。國民黨軍隊則有“中正劍”,也是用來“殺身成仁”的。而且國民黨軍隊還有督戰隊,貪生怕死、臨陣脫逃者會被就地正法,這種紀律也夠鐵了。

中央黨校李建華教授認為,人民軍隊百戰百勝的主要原因是有民主。確實,我軍有“三大民主”,而他們沒有。沒有民主就不會有主人翁態度,也就沒有自覺精神。奴隸是最沒有自覺精神的,因為他們處於被奴役、被驅使的地位。而一旦具有自覺精神,他們就不再是奴隸,如古羅馬的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

無產階級政黨沒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唯一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敢於培養和激發人民群眾的自覺精神,也敢於讓人民群眾作出選擇。

遼沈戰役,林彪率領的東北野戰軍,第一仗打的是廖耀湘的國民黨軍第9兵團,全殲其西進兵團的5個軍12個師,俘虜了17萬國民黨士兵。按照我軍的規矩,去留自願,願意留下的成為解放軍戰士;不願意留下的發給路費,自己回家。

由於這是第一場大規模決戰,第一次抓獲這麼多俘虜,登記都來不及。最後隻能在野地裏拿鬆樹條搭了一個門,貼上“解放門”三個字,願意留下跟著共產黨幹的,從門裏走過來,不願意留下的從門邊上走,領兩塊大洋的路費回家種地去。最後,有三分之二的國民黨士兵從門裏麵走過來,因為他們知道誰真正代表他們的利益。

有人說,中國的不民主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如發源於孔夫子的“三綱五常”,隻有服從,沒有平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夫要妻離,妻不得不離。這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全麵。如孔夫子還說過另一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這裏麵體現的就是平等的思想。

廣大人民群眾對不平等的思想觀念更不認同,從秦末時期陳勝、吳廣起義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北宋年間李順農民起義的“均貧富”,都是有力的例證。

也有人說,好民主需要有好民眾。這無非是說民眾要具有參政議政的良好政治素質,否則行使不好民主權利。這讓我想起當年陝甘寧邊區民主選舉基層政權幹部,每個候選人背後的椅子上放著一隻空碗,不識字的老百姓走過去,往自己認可的候選人碗裏放一粒豆子。他們憑著自己樸素的感情、樸實的感覺,同樣可以選出稱職的好幹部。

但當時確實也有很多爭議,其中之一就是認為民眾素質低。基本上是文盲,候選人的名字都不認識,怎麼選舉。當時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民主政治,選舉第一。”因為老人家一貫堅信人民群眾是曆史的真正英雄,“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有了這樣的決心,也就自然會有選舉的辦法。

這也說明,推進民主,各級領導是關鍵。我們講黨史,常說黨的第一任總書記陳獨秀沒有開好頭,不民主,家長作風,搞“一言堂”。現在看來,也有點冤枉陳獨秀,因當時主要還是以斯大林為代表的蘇聯共產黨和共產國際不講民主。根據記載,1923年至1927年間,聯共政治局會議專門討論中國革命問題122次,作出了738個決定,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個決定。這些決定都是必須執行的“決定”,而不是僅供參考的“建議”。這些決定絕大部分由莫斯科派駐中國的代表、顧問直接在中國執行。他們不了解中國國情,又沒有民主精神,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如果不失敗才奇怪了。

說到蘇聯共產黨,這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上台執政的無產階級政黨,在成立93年、連續執政74年後,卻遭遇了亡黨亡國的厄運。

總結蘇共亡黨的教訓,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在民主問題上出了問題。正如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後來分析蘇共亡黨亡國的原因,歸結為“三個壟斷”:“對真理的壟斷、對資源的壟斷、對權力的壟斷。”而實際上真理是壟斷不了的,隻能是搞獨裁,通過壓製民主來壓製真理。最後,蘇聯是“《真理報》上無真理,《消息報》上無消息”。

由於沒有黨內外民主,蘇聯共產黨也就失去了民主監督,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權階層,領導者也就逐步失去了廣大普通黨員和人民群眾的信任。在蘇聯解體前,當時的蘇聯社會科學院曾進行過一次民意調查。被調查者中認為蘇共仍然能夠代表工人階級的僅占4%,認為能代表全體人民的占7%,認為能代表全體黨員的也隻占11%;而認為蘇共隻代表黨的領導機關和特殊利益階層的,竟高達85%。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蘇聯人並不認為蘇共代表他們的利益。

這就難怪當時25億蘇聯人,尤其是1500萬蘇共黨員會如此平和地接受這種曆史巨變,“為蘇共舉行了一場過於平靜的葬禮”(中央黨校薑躍教授語)。

弄清民主就是平等的自由選擇,我們很多事情就可以從簡單的民主開始。我的老團長羅玉輝同誌,當部屬之間產生矛盾時,喜歡用“三個一”來解決:握一握手——戰友要珍惜戰友情;比一頓酒——誰輸誰認輸;打一架——大家消消氣,當然是不準帶家夥。至於用哪一個“一”,由雙方商定,商定不了就猜拳來定。你可以說這是處理問題簡單化,但確實管用,因為戰友之間本來就沒有什麼涉及原則性的矛盾。

本人曾在多個單位擔任過主要負責人,喜歡用“票決”的方法,請同事們一起作決策。在寧波保監局工作時,為是否搬遷辦公場所以及選擇新址,就先後搞過3次無記名投票表決。

我始終認為,“票決製”是一個好東西。無記名投票,簡單多數通過,既民主,又簡便易行。不過現在的一些無記名投票有點變味,比如要填寫相關內容,等於要留筆跡,這就不能算是無記名了。

當然,有民主還要有集中。但這屬於另一個議題,在此按下不表。

女的都是江竹筠

女的都是江竹筠

讀反映當年重慶市地下黨艱苦卓絕鬥爭的紅色經典《紅岩》,有兩個人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一個是江姐(江竹筠),一位寧死不屈的革命烈士;一個是可恥的叛徒甫誌高。其中江姐是真實的人物,而甫誌高則是任達哉、塗孝文等幾名叛徒的集合體。

據有關資料介紹,重慶解放前夕地下黨被捕者有133人,其中12人叛變,均為男性,而20名女性無一變節。難怪有“男的都是甫誌高,女的都是江竹筠”一說。

羅莎·盧森堡曾經說過:“當大街上隻剩下最後一個革命者,這個革命者必定是女性。”羅莎·盧森堡還曾對自己的密友宋婭說過:“我仍然希望將來能死在戰鬥崗位上,在巷戰中或者在監獄裏死去。”

羅莎·盧森堡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著名政治活動家和理論家領袖,1919年初被德國反動當局秘密殺害。她的遺體、遺骨何在,近百年來一直是曆史學家、醫學專家探索的重要課題。

擅長寫作女革命者傳記的著名女作家王旭烽教授認為,羅莎·盧森堡這樣說,可以理解為:女性是具有母性的人,女革命者保護革命猶如保護自己的兒女一樣;女性天生具有柔韌的忠誠,因此會有情愛般的追隨——女革命者是將革命當做愛人來畢生忠誠,甘願為之犧牲的。

2011年秋,我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八女投江”群雕前久久佇立。這裏紀念的是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婦女團的8名女戰士,她們於1938年10月10日為掩護大部隊突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毀掉槍支,手挽手涉入冰冷的江中,高唱著《國際歌》集體沉江,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慷慨悲歌。犧牲時,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雲指導員23歲,最小的王惠民小姑娘年僅13歲。

悲慟感動之時,我寫下了兩首短詩:(一) “不甘國恥為奴隸,橫眉凜然向頑敵。牡丹江水伴忠魂,狂飆一曲泣天地。”(二) “紅花八朵共輝豔,相互攙扶意誌堅。寧為玉碎不為囚,男兒到此應汗顏。”

事實已充分證明,女性在真情、愛心、毅力、耐力、忠誠度、自我犧牲精神等方麵確實是大大優於男性。男人總會找很多借口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開脫,最典型的例子是:既說“士可殺,不可辱”,又說“好漢不吃眼前虧”,“大丈夫能伸能屈”。這裏的“士”、“好漢”、“大丈夫”都是專指男性,而將女性排除在外的。汪精衛當漢奸,其借口就是“曲線救國”,他旗下的偽軍叫“和平建國軍”。

為了今後少出叛徒、漢奸,男子漢需要練一練錚錚鐵骨,重振雄風,做到須眉不讓巾幗才行。

少搞“一刀切”

少搞“一刀切”

“一刀切”最為流行,但違背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更違反了“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曆史唯物主義原理。

“離休時間的界定是最荒唐的。”這是本人的老母親——也是一名離休幹部的觀點。離、退休時間的分界線統一定在新中國成立日——1949年10月1日,此前參加革命的為離休幹部,此後參加革命的為退休幹部,這是典型的“一刀切”。而離休和退休雖一字之差,但在政治、經濟、醫療待遇上差距很大。

事實上,早在1946年,東北三省很多地方已經解放,1948年是東北全境解放。但在新中國成立時,江姐(江竹筠)和難友們還在國民黨的監獄裏“繡呀麼繡紅旗”。直到1950年上半年,華南、西南地區還有很多地方的革命者在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而浴血奮戰。

因此,“一刀切”表麵上最公允,但實際上卻是最不公平的。那麼,“一刀切”為何又能大行其道呢?原因之一是便於操作,不用費心費神。條條框框一定,統一照此辦理,沒那麼多繁瑣事。其二是製定政策者和執行政策者都不需要負責任。製定政策者可以說是集體研究決定,執行政策者更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照章辦事,沒有越雷池一步。其三是人們習慣了形式上的平等而實際上的不平等。

無論古今中外,“一刀切”都隻會是帶來負麵效應而不是積極影響。如“文革”時期的“農業學大寨”,凡是山區都建梯田,結果在很多地方造成水土流失;華南地區不管氣候地理一律推廣“三季稻”,結果越種產量越低。日本的金融監管也曾經實施過“護航船隊”政策,銀行業的利率、保險業的費率同進同退、齊步走,結果是保護了後進,壓製了先進。最終不得不宣告取消這一政策。

時至今日,“一刀切”的陰魂依然未散。比如一些地方搞國有企業改製,不論企業經營狀況、資產質量、競爭實力,一律關停並轉,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一些單位不論幹部的工作能力和實際需要,一律規定男滿50周歲、女滿45周歲“內退”,從而造成大量人力資源的浪費。

不搞“一刀切”,就需要對具體情況進行認真分析,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實行分類指導。這就要求有較強的責任心和較高的政策水平。

毛主席說過:“沒有重點就沒有政策。”而要區分重點、照顧重點就不能搞“一刀切”。為了我們的建設事業更加健康地發展,還是少搞“一刀切”為好。

為官避事平生恥

為官避事平生恥

中國古代把官員叫“牧民者”。百姓如牲口,供官員驅使——“民可使由之”嘛。蒲鬆齡《聊齋誌異·夜叉國》中對官的解釋是:“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但要知道,那是夜叉國。

雖然古代強調官本位,當官者大權在握,威風八麵,但大多數人也是明白當官就要做事。曾國藩的《誠心篇》中有句名言:“以苟活為羞,以避事為恥。”《七品芝麻官》裏的徐九經,更是明確說出:“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他們懂得一個道理:“官不愛民,則民不敬官;國不知有民,則民不知有國。”

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時,首次提出了人民政權的公務員就是“人民公仆”的概念。既然是公仆,就更應該做事。所以共產黨人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

做事就不應避事。為官者謹言慎行,出不了大錯,但辦不了大事;直言獨行,出了錯往往不是小錯,但辦成的往往也不是小事。

當官從政,最起碼的要求是在其位謀其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在撞鍾期間,既可能要澆花培苗,也可能要排險赴難。有的官隻知保烏紗,隻想當“太平官”,不願承擔哪怕一丁點風險。一聽說可能會危及烏紗帽,就嚇得腿肚子打哆嗦、尿褲子。古人雲:“為官避事平生恥。”但時至今日,避事官員依然大有人在,實為“恥官”也。

為信仰而戰

為信仰而戰

信仰、信念、信心,從字義上看好像差不多,其實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信仰,無論是宗教信仰還是政治信仰,都是對自己心中理想的信奉和仰慕。而信念是對信仰的確信,信心是指對某種行為必定成功的自信。

無疑,信仰是最重要的。有了信仰,才會形成信念,才會激發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