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你的孩子。愛迪生其貌不揚,看起來很多缺點,但是他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必須去愛他,而不是羞辱他。所以,我要理解他的特點。他喜歡幻想,有很強的好奇心,但我不會覺得他很愚蠢和奇怪。事實上,任何一個人剩下來的時候,都充滿了各種好奇心。
2.不要拿他和其他孩子去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與其斥責,不如拓展他的優點。同時,我從來沒有假設過“如果他是個好孩子”“如果他很聽話”等類似的條件,我愛的是真實的愛迪生。
3.如果愛迪生做了錯事,那麼我會立刻批評他,而不是去包庇他,這才是真正的愛。好幾次,我都用枝條抽打他的屁股。當然斥責時要說明理由,而且短時間內就結束,斥責以後兩人盡量要在一起交談。
4.讓他感受到愛。在愛迪生睡覺時,我給他讀書,唱兒歌,而且還緊緊地擁抱他。我不會將愛隻停留在口頭,隻有這種真實的愛,才會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如果沒有南茜女士,那麼這個世界隻能多一個普通的孩子,少了一名大發明家。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成為愛迪生的可能,他們活潑好動,善於聯想,富有想象力,隻是在父母的訓斥中,一點點喪失了想象的能力。通過愛迪生的故事,所有父母都應該明白,用欣賞、讚賞的方法教育孩子,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幫助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那麼他為什麼不會成為一名想象力大師呢?
達爾文:科學需要想象,需要打破常規
在一些教科書以及科普讀物中,我們都讀過關於一個孩子喜歡跑到大自然中觀察昆蟲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的小男孩,就是著名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
出生於1809年的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曾乘貝格爾號艦做了曆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後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在那個神學觀主掌一切的時代,他所著的《物種起源說》一經出版,便震驚當時學術界。
[被母親帶進了大自然]
達爾文的母親蘇珊,是當地著名製陶商的女兒,她溫婉可親,頗有學識和教養。她很喜歡栽培花卉和果樹,常常利用接觸花卉和果樹的機會培養達爾文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同時,她還非常愛護孩子的好奇心,每逢達爾文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傻”問題時,她不僅不會指責他,還會耐心細致地幫他解答。正是媽媽的這份耐心,才使達爾文對自己所處的這個奇妙的生命世界產生極大的好奇。
有一年的夏天,天氣晴朗,雪白的雲朵飄在藍藍的天空中,大地也散發著誘人的清香。母親就帶著達爾文兄妹倆在花園裏玩耍,兄妹倆一會兒采花,一會兒抓蝴蝶,玩得很開心。而母親,則在花園中收拾自己種下的小樹苗,她拿起花鏟鏟起一撮烏黑的泥土,輕輕聞了聞,然後把它培在樹根旁。
這時,達爾文興高采烈地跑過來,喊道:“媽媽,我也要聞聞。”於是,他學著媽媽的樣子聞起了烏黑的泥土。突然,達爾文好奇地向母親問道:“媽媽,您為什麼要給樹苗培土?”
“小樹苗成長離不開泥土,就像你要長得高高壯壯就離不開食物的滋養一樣。”
達爾文聽了點點頭。
見兒子明白了,母親就接著說:“你好好聞一聞,這是大自然的氣息,也是生命的氣息。這泥土雖然黑,但卻是萬物生長的基礎。有了它,才有青草和牛羊,我們才有了肉和奶;有了它,花兒才能開放,蜜蜂才會來采蜜,我們才能喝到甜美的蜂蜜;有了它,才能長出麥子和水稻,我們才會有糧食和麵包。”
“那麼,泥土裏為什麼長不出小貓和小狗呢?”達爾文又開始問怪問題了。
母親笑著對達爾文說:“小貓和小狗是貓媽媽、狗媽媽生的,怎麼會從泥土裏長出來呢?”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是嗎?”
“嗯,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媽媽生的。”
“那麼,世界上第一個媽媽是誰?她又是誰生的?”
“第一個媽媽當然是上帝造的啦。”
“那上帝是誰造的呢?”
“乖孩子,世界上有很多事,對於我、你爸爸,以及所有的人來說,都還是個謎,我希望你長大了學習更多的知識,自己去找答案。”
聽了這些,達爾文對對這個生命世界更加充滿好奇和想象了。在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小達爾文把家裏的花房、花園還有周圍的樹林當成了自己最早的課堂。慢慢地,達爾文越來越喜歡親近大自然了。而且在母親的悉心指導下,達爾文還學會了根據花蕊來識別花草,並記住許多花草和樹木的名稱。隨著對生物了解的不斷加深,達爾文對生物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
但是,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達爾文8歲那年母親便離開了人世。不過,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想象卻給達爾文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父親的信任]
母親去世後,家庭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父親了。達爾文的父親和祖父一樣,都是當地的醫生,他一直都希望孩子能夠子承父業,將來長大也做一名醫生。但是,當年幼的達爾文依舊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心,並且天天去搜集風幹的植物、昆蟲的遺體、硬幣、圖章、貝殼和化石等東西時,父親還是很支持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