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女孩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的善良之心、仁愛之心,如果女孩缺乏同情心,就會漸漸地變得性情冷漠,不容易讓人親近,在生活中還容易走極端。往往不能夠更好地與人去相處,不利於女孩與別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女孩富有同情心,才能更好地去為別人著想,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對弱者懷有相應的同情,能夠及時地給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女孩,性情上更加溫和,能夠去理解人和寬容人。
劉巧的班上轉來了一個女孩叫劉雪。她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左手放在口袋裏,不喜歡拿出來。有一天,劉巧故意跟著她,想看個究竟。
結果她發現:劉雪的手上有一個很大的紅色印記。原來問題在這裏,劉巧便大聲地對著全班同學說出了這個發現。
劉雪一聽到劉巧將這件事告訴了大家,就傷心地哭了起來。有幾個小朋友覺得劉巧的做法不對,就對她說:“你怎麼這樣子說人呢?”老師知道後,也對劉巧提出了批評,還對劉雪說:“這是很正常的,紅胎記能給你帶來好運呢,不是丟臉的事情。”
同情心是女孩善良品質形成的基礎,同情心是一個人仁愛之心的基礎。女孩沒有同情心,就會表現得不會為別人考慮,冷漠自私。而且還會輕視弱小和有缺陷的人,父母一定要從小就培養女孩的同情心。
女孩具有更多的同情心,就能正確地對待別人的缺陷和不足,懂得感恩。這類女孩能更好地與人溝通、配合,相互取長補短,創造出和諧融洽的氛圍,這也是女孩融入社會的基礎。
建議一:父母要具有同情心
父母是女孩模仿的對象,父母的行為直接影響女孩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父母友愛善良的舉動是培養女孩同情心的肥沃土壤。
陳語的媽媽是一個特別親切友善的人,要是誰家有了困難,她總是在第一時間提供幫助。有一次居委會裏的阿姨帶回來一個小男孩,他的爸爸媽媽因為負債逃跑了,警察就隻好暫時把他放在居委會。
陳語的媽媽覺得他很可憐,就主動提出讓這個男孩來家裏住一段時間,給他提供和陳語一樣的食宿。他在她家過得很開心。媽媽的樂於助人和好心腸,在鄰裏間是出了名的,在媽媽的影響下,陳語也是一個有同情心的女孩。
父母良好的人格在女孩麵前的展現,能讓女孩耳濡目染,深刻認識到什麼樣的人值得同情,應該怎麼做,女孩同情心的種子也自然地發芽了。
父母給女孩的感染力是最強大的,能夠讓女孩從小去模仿如何來做一個能幫助人的人。
建議二:告訴女孩不要瞧不起別人
萬物平等的心態是女孩具有同情心的基礎,對人如此,對動物、植物也一樣。女孩小時候都是敏感的,父母要讓女孩明白無論家境如何富有,相貌如何漂亮,其實和掃大街的阿姨,和瘸腿的鄰居都是一樣的,應該用一顆平等的心看待周圍的一切。
玲玲小時候長得很漂亮。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把她和一個長得很醜的小女孩分到一組做遊戲。她很不願意,最終遊戲沒玩成,老師問她為什麼不玩,她說那個女孩長得這麼醜不想和她玩。老師批評了玲玲,告訴她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玲玲感到委屈,回家把這件事告訴媽媽。媽媽溫柔地給她說:“你那個小同學也不想長得醜啊,也想像你一樣漂亮。可是相貌不是自己決定的,是上天安排的。無論美醜都是一個可愛的生命啊!她和你一樣都是媽媽的寶貝,不能瞧不起別人啊!”玲玲似有所悟地點點頭。
瞧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是一種很自我的意識,具有這樣心態的人不會有同情心,隻有平等地看待一切人和物,才能激發同情心。
建議三:增強女孩對人情的感受力
女孩對人表現出同情心,先要能夠有良好的對情緒的感受能力。一個不能夠感受來自別人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的女孩,也就不能去對人情做出良好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冷漠,讓人不能親近,也不願意去關懷弱小。
父母平時可以為女孩營造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生活環境,讓女孩具有豐富的對情緒的感受能力。這樣女孩更能體察到別人的需要,從而對弱者給予自己的同情和幫助。女孩有時候不是缺乏同情心,而是缺乏一種對情緒的感受能力。
建議四:鼓勵女孩的慈善行為
慈善是愛心的表現,是麵對他人需要時的一種給予。慈善出於關懷和愛,是給弱者最需要的幫助。
王怡回家跟父母說,學校裏要舉行一次向貧困山區小朋友獻愛心的行動,她想把自己一整套的《幼兒畫報》捐給那些小朋友。媽媽聽後,就問她:“你怎麼想捐書給他們呢?”王怡便跟媽媽說:“他們那裏太窮了,可能沒看過這些畫報,我都看過了,我想讓她們也能看到。”
媽媽聽後覺得女孩真是懂事了,便對她說:“你的這個想法很好,你可以去班上跟老師說,讓小朋友們都可以捐出一些幼兒讀物給那裏的小朋友。”王怡聽後,第二天就和老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老師覺得很好,答應了她的提議。
父母要對女孩參與身邊的慈善活動給予熱情的支持。女孩願意投入到慈善活動中去,就是她同情心和善心的一個表現。而父母理解和支持,更能夠讓女孩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這樣也就能夠讓女孩滿懷著同情之心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