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在貂蟬被罰站時,我們有必要追隨一下另外幾位女子和那位權威的老婢女。現在,她正在屋簷下得意地看著貂蟬。眾所周知,領導們對待新來上班的初到者,往往都會這麼下馬威一下子。我看《水滸》時,就看到那裏的人都說:太祖武德皇帝舊製,新到囚徒要打一百殺威棒。任你是怎樣的好漢,一百殺威棒打下來也是七死八活。關於這個,我們必須說到一下。大宋朝的太祖武德皇帝年輕時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當然,如果他沒有當皇帝,那麼就會被評價為小流氓,甚至有沒有評價都很難說。我們可以發現曆代皇帝如大漢朝的高祖爺,大明朝的洪武爺,都有這樣放蕩不羈的毛病。

武德皇帝在東京城時,被人稱為趙闖子。不知犯了什麼罪被充軍過——這一點正史沒有,但野史四處都是。這可以說明宋代的史官是非常懂事也非常敬業的。我想關於殺威棒的構思就是那時的靈感。對於桀驁不馴的囚徒需要用這種招數才能對付。如此而已。在《水滸》中,武鬆和林衝都是該吃殺威棒的人。林衝直接服軟交了賄賂。武鬆擺出副找死的的嘴臉要求孟州老大打他。後來還是免打了——我想如果打了,估計他從此也就不是武鬆了。

關於這個,還有很多說法。大漢朝的高祖爺自己是個禮貌很不周到的人,經常侮辱別人。這在後代可以說是風流瀟灑不拘小節,可是麵對他的人都對之恨之入骨。可是當了皇帝後,卻令叔孫通老師立刻教育大家要講禮貌,還很認真地排練禮節。就好像教交誼舞一樣。總而言之,領導們都是自己先犯過錯誤,然後立刻頒布禁令,不許我們犯同樣的錯誤。這一點可以看出領導是很愛護我們的。

三十八

在貂蟬被罰站時,所有其他美麗動人的侍女都穿著同樣委地的長袍,披著光可鑒人的青絲,在認真的吃粥。她們吃的粥是上等新米熬的粥。雖然香甜,但是淡而無味。更糟糕的是,她們一天三頓都隻吃粥,而且絕對沒有下粥菜。比如風幹的蘿卜、油條之類,是絕對不許沾的。因為吃蘿卜幹會使口中有異味,吃油條會吃得滿嘴油腥——還會對皮膚不好。吃肉會發胖。吃糖胖得更厲害。至於鹽,為了保持肌膚水分,也不能沾。在長安,蔬菜是很精貴的——我前麵談到長安的交通如何不便,城外運來的白菜,運到司徒府已經沒法子吃了。皇上賜的白菜,本身就已經爛了——所以自然無法給侍女們吃新鮮蔬菜。所以她們隻有喝粥。喝粥。不停地喝粥。王司徒心情好的時候會來巡視她們喝粥。然後還不時說兩句:愛護糧食,珍惜身體。等等。

我小時候看過根據狄更斯小說《奧利佛·特維斯特》改編的電影。在19世紀的倫敦,孤兒們吃的是麵包和粥。我還看過阿·托爾斯泰的一些短篇,裏麵說西伯利亞的囚徒吃的都是紅菜湯。總而言之,我認為我們大漢朝在公元2世紀就已經能保證這些侍女們每天吃上熱騰騰的粥,實在是已經非常優秀,遠勝蠻夷了。

三十九

公元190年,貂蟬在長安某個宅子的庭院裏站著,大雪紛飛。那時她還不知道長安城的全貌——或者絕對一點說,她一輩子都未曾知道長安城的全貌。她隻是回憶著初到長安的那天夜裏那個巨大而神秘的影子。就好像埃及工匠回憶亞曆山大遺體的樣子。傳說很久以前,有那麼一夥埃及工匠打開水晶棺材偷窺亞曆山大的遺體——這裏我們說一下,亞曆山大死那年才三十三歲,所以遺體還是健美瀟灑,英俊之極。拿出來做模特也不遜色的——而後他們被問起那個樣子時,他們都無法回憶起來。這可能是他們賣關子,也可能是王陵有人使了魔法。我們都知道,君王對於自己的陵寢都有種近乎變態的重視。西方以亞曆山大為最,而我們的始皇帝也不讓他專美。

對於貂蟬來說,長安就是這麼一個神秘而又龐大的存在。長安的城牆曲線蜿蜒,仿佛群山漸行漸遠。長安中有無數的建築。有無數行走的人。還有——那是後來她才知道的——飛揚的塵土和變態的交通。一切就像一個大迷宮一樣。貂蟬對長安的印象就是這麼好。可惜那個老虔婆的出現把一切都破壞了。我們知道貂蟬立雪的時候才14歲,這個年齡段,看任何東西都是絕對的。所以她站了很久,就開始恨長安城了。

貂蟬在開始恨長安的時候,老虔婆已經督促其他美女們吃完了粥,而後就開始帶她們去練習跳舞。在大漢朝,我們已經有了職業的舞蹈教練。她們都是退居二線的舞女,深知跳舞的奧秘,所以訓練起來也一絲不苟,絕不手軟。比如她們上來的準備運動就會把幾個美女的腰練到肌肉撕裂,又一個難度動作會把某個美女弄得韌帶撕裂腿骨折。一旦發生這種事情,她們就會說:哎呀,這種姿勢都做不好,哪裏可以給司徒大人看哪!立刻會有兩個彪形大漢把受傷的美女拉下去。我們知道,在大漢朝時,醫療保健體係還不完整,所以受傷的美女很少有機會痊愈,這樣一來她們就隻能去做些雜活,落下終身的殘疾。如果她們傷的是腿,那麼她們會被安排去繡花,每天麵對五顏六色的花布,最後色盲了事。如果是手上的殘疾,她們就會被拉到廚房去幹活,踩磨碾粉。到最後變成一個粗鄙醜陋的大腳婆。反正她們消失後,會有源源不斷的美女被選進司徒府。我們大漢朝的皇帝和官吏們什麼都不懂,隻懂得一個真理,那就是:大漢朝沒什麼優點,就是人多。

關於美女舞蹈教練的問題,有很多接受訓練的美女也會提出異議:總讓我們做這些傷筋動骨的動作,你們自己為什麼不做示範?舞蹈教練就會一叉腰一瞪眼,張口喝道:老娘當年在昭陽宮跳舞時,皇上都說好。你們這些小娘們懂得什麼?老娘現在是身體不如從前了,否則非做個樣兒要你們這些小丫頭片子開開眼!

四十

公元190年,長安城的雪幕下,貂蟬想到了故鄉湖水中身姿瀟灑的魚。它們在水中搖曳穿梭,自由自在。貂蟬在開始恨長安城時,就不斷地回憶過去。這個念頭如果被司徒大人知道了,肯定是憤怒得很的。因為長安城在他們眼中是如此完美的一座大城市,住在這裏應當樂不思蜀才對——貂蟬立雪之後整整73年,真的有個人在長安城說:“此間樂,不思蜀也。”就為了這句話,領導們就把他從戰犯的名單中劃掉,讓他得以永年。可見領導們對於這種心態是何其欣賞——所以貂蟬這種思想從最開始就是錯誤的。幸虧王司徒沒有讀心術,否則在後來貂蟬沒有了利用價值後,他一定會率先宣布貂蟬是反動派,將她解決。我國曆史上很多人物都是這樣被搞掉的。比如徐達文種什麼的。

貂蟬在風雪中佇立著,了望著遠方鉛灰色的天空。而就在長安城的另一邊,呂布也正在望著天空。如果天空是一塊玻璃,我想他們的目光就可以漫反射到彼此的身影。兩年後他們相見的那天,他們就會隱約感到:這個人好生眼熟……他們的一見鍾情將會更富有戲劇性。很可惜這一切的假設都不成立。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一切假設都成立了,那就不是曆史了。

四十一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這話充分地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是多麼具有文學才能。合轍押韻,而且敦厚古雅。

我在這麼說的時候,意識中的呂布正穿過長安的雪幕,在曲折的流水間行進。街上浩浩蕩蕩的人群看到呂布,無不瞠目結舌,既而休克者有之,嫉恨者有之。如此雲雲。因為呂布是很帥的。羅貫中老師在《三國演義》中說“身長一丈(就是比關羽還高一尺),眉清目秀(就是很英俊)”,可惜後來被毛宗岡父子給刪了。因為按照毛氏父子的看法,曆史就該是端凝厚重,來不得半點歪風邪念。曆史就該是青麵獠牙,來不得半點兒女情長。這就跟我的看法相左。所以老毛和小毛一旦看見我的小說,肯定會大刪特刪,刪之不已。眾所周知,我們現在看見的文化和曆史就是在一代代被刪的情況下才出現的。這種狀況,你要我這種人不胡思亂想才怪。

呂布走在街上時,像古羅馬君王接受群眾歡呼一般,對周圍的豔羨漠然置之。在他的心裏,他在回憶以前。這是在那個雪夜,他和貂蟬唯一相似之處:他們都在回憶。

四十二

我們在說呂布時,總是說他弓馬嫻熟,武藝出眾。時號為飛將。我們還知道漢朝有個弓馬嫻熟武藝出眾的將軍叫李廣,綽號也叫飛將。依次類推,一個騎術好會射箭的人都可以叫飛將。我們知道,我們國家就是喜歡起綽號。跳得遠的就叫插翅虎,長胡須的就叫美髯公。相比起來,呂布叫飛將還算有幾分真才實學的。至少他真的會騎馬射箭。

我們翻閱古籍時,會看見呂布是五原九原人氏,也就是現蒙古人。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理解他為什麼弓馬嫻熟武藝出眾。因為蒙古人的馬術天下無雙。

四十三

在寫這個段子的過程中,我在不斷的回憶。回憶以往看到的書上的情形,回憶自己的過去,然後把他們在一起糾纏起來,然後寫下這些話。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個老囚犯說的好:開始你恨,後來你麻木,後來你喜歡,後來你離不開這生活。為什麼我們學習文藝複興一欄時,要專門談到伊拉斯莫,我想就是因為他提過類似的論調。

在我們的王朝曆史上,每一個皇上其實都是管理學的天才,完全可以鄙視MBA。我記得當初李斯學習帝王術,就是為了輔佐始皇帝。這一點遠在西方之上。因為連湯恩比都說過,中國竟能以一人之力,統治四萬萬生靈,簡直就是奇跡。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我們的管理之所以好,就是因為像我和貂蟬、呂布這樣想入非非的人數控製得非常合理。

四十四

關於呂布的身世,有許多種傳說。我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種,是他來自於蒙古草原,在亂世中跟從了丁原,誓為父子。這個故事很有一種遼遠的氣息。在這個故事中,丁原是個愚蠢頑劣的老頭,而且品德惡劣。在溫明園阻止董卓是因為他自己有野心。而呂布識破了他的惡毒,就把他殺了。如是而已。在這個故事中,呂布就沒有了責任。

我經常在想,如果呂布最後成為了皇帝,這一段就會成為經典教材流行下來。後世就會永遠地記住丁原這個大反派。呂布的作為就會像徽子去周韓信歸漢一樣堂皇,成為曆史的轉折點。所以我們的曆史實際上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於這一點,我始終堅信不疑。

我繼續講述的故事中,呂布已經來到了長安。在長安,他開始回憶。那年他已三十七歲。任何人三十七歲時,都會回憶了。因為他已經開始蒼老。

四十五

呂布在長安時,回憶起在虎牢關的故事。虎牢關是一座雄偉的大關。在那裏,呂布領受了君王一般的仰慕與懼怕。十八路諸侯反董卓聯軍在關前挑戰,呂布縱馬而出,斬將立威,驚退天下諸侯。當呂布橫馬立戟,在烈日之下傲立於虎牢關前,遙望麵前一片烏合之眾時,他的心中充滿了驕傲、自信以及對於未來的極度渴望。他的人生在這裏達到了最頂峰。他的勇武令全天下的人都驚怕不已。他的雄姿令所有人在畏懼時又不由心折。我們說世界古來的將軍們,最高成就是令對手感到佩服。比如大流士王被亞曆山大打了,居然還心服口服不去給人使壞。比如色雷斯人給愷撒打了,還編著歌唱他。比如金國人被嶽飛打了還叫他嶽爺爺。孫子所謂攻心為上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呂布當天的雄姿,羅貫中如是寫道:“溫侯呂布世無比,雄才四海誇英偉。護軀銀鎧砌龍鱗,束發金冠簪雉尾。參差寶帶獸平吞,錯落錦袍飛鳳起。龍駒跳踏起天風,畫戟熒煌射秋水。出關搦戰誰敢當?諸侯膽裂心惶惶。”

這就是所謂的英雄史詩寫法。很多年前,荷馬在描寫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時吹的牛比這個還大。如果我們懂得一點曆史知識和一點軍事知識的話,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在曆史上呂布真的就這麼瀟灑地站在諸侯大軍麵前,一陣重步兵長矛手方陣衝鋒或者一陣弩箭就能把他弄成一個刺蝟。這樣一來他就會變成血肉模糊的一團。我們在談論英雄時總是忽略了常人的個性。我想如果當時我在呂布對麵的諸侯聯軍中,看著他那麼帥氣地站著,我會毫不猶豫的朝他來一箭。這個在諸侯來說是上上之福,對於曆史學家來說是一次意外事件,對於小說的作家來講是一次災難。但是我們不能太低估了小說寫家的功力。無論曆史如何發展,他們總能找到描述英雄的方式。歌亞被大衛一個石子扔死之後,大衛就成了英雄。這件事告訴我們:永遠不要低估了世人歌功頌德的能力。

呂布在虎牢關前的故事,前半部分就是這麼完美。他的健美身材和英俊麵容,使他的驍勇武藝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完美化。在這個時候,他佇立在陽光中,聽著中原的長風不斷吹拂,聽見自己的戰旗獵獵飛舞。他的自我感覺空前膨脹。我們還必須說,他的自我感覺在小說中是不能多加記載的。因為任何事一多加記載,當事人就不再是神,而退化成人。

四十六

我們回頭看貂蟬,會發覺呂布和貂蟬的一個最大共同點,就是他們的記憶都是零碎的,散亂的。記憶是什麼?村上春樹說過記憶類似於小說,或者小說等同於記憶。

我小時候最喜歡做的是在書店最隱蔽的一角看書。在那裏我閱讀了很多雜七雜八的東西,那時節我的記憶就像一泓流水,將沿岸所有的東西都流裹在內。不管那是什麼。那個角落是我自己的秘密花園。在那裏我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有很多東西永遠的根植於記憶之中。有一次我回家問我父親潘金蓮和西門慶究竟是否彼此有真情。那年我八歲,我父親瞠目結舌以為我看了《金瓶梅》,但實際上我隻是看了繡像水滸。為了這他把我訓了一頓,使我第一次明白了不要過分追究曆史中的細節——尤其是反派的細節。這些記憶並未隨著教訓而消失。反而日漸深固。

呂布關於虎牢關的記憶之前,是那一片荒漠的記憶。在那個九千裏方圓唯有落日西下的時刻,呂布坐在黃昏中,了望著如陣的沙丘。長河脈脈,馬鳴蕭蕭。在這樣一個色彩單調的世界中,呂布領受了最初的孤獨。他縱馬千裏,遠自牧人拓荒南來之河源,而沒有一個對他傾訴與他交談的人。這就是他的曆史。很多年後,當他橫戟於關山但求快意一戰之時,麵對對麵悚懼的人群,他也領受了這樣的孤獨。所以我們可以說,呂布永遠是個孤獨的人。他生於世間,隻為了領受孤獨。

談到孤獨,我又發覺呂布與貂蟬的一個共同之處。貂蟬在司徒府的高牆之中,坐觀所有淑女們稀裏呼嚕喝粥時,也感覺到某種道不同不相與謀的感覺。因為——根據我的杜撰——貂蟬不是一個窮人家的女兒,對於粥的感情不是那麼發自內心的強烈。對於任何衣食無憂的女子而言,精神需求就分外的強烈。貂蟬渴望的不是吃飽了粥在那兒打嗝,等著胃裏泛漲之後,再慵懶地去練跳舞取悅男子。她的精神需求遠為高貴——當然這是在我看來的——她想坐回那座水榭。觀看一個白色的世界。她的記憶在這時色彩分外鮮明分外絢爛。而現實世界就是這麼單調。她就是這麼孤獨。但又無可解脫。

在每年暑假,我回到自己家鄉的鄉下,在清澈的陽光中穿過麥田,看見濃密的綠蔭在頭頂投下影子,看見健壯的狗們在高出田地的大路上飛跑,看見湖邊幾個人戴著太陽帽安靜地釣魚。我就會有這樣的感覺。在這個時候,我總是對這裏感到充分的依戀,同時也會感受到某種程度的淒涼與失落。等我回到上海上學站在高架橋上遙望鱗次櫛比的高樓之時,又會在寂寥之餘,產生一絲喧嚷的快感。我感到這是一種可怕的矛盾。我知道很多年後,我會習慣於上海,而陌生於家鄉。我們最初的孤獨就會消逝於無形。而我們就會徹底的成為另外一個人。時間在暗處,等待我們漸漸老去。

四十七

呂布關於虎牢關的記憶,前半部分是完美的,但是後半部分就不是特別完美。按照羅貫中的小說,當時出現了一個叫燕人張飛的家夥,提了杆長矛就去刺呂布,然後該張飛的兄弟關羽和劉備都上來,夾擊呂布。這種現象在我們大學宿舍裏叫做群扁。這一戰的結果就是呂布敗了,掉頭而回,諸侯軍得勝。這就是關於虎牢關的另一部分記憶。

我們知道,劉、關、張是《三國演義》的重要主角之一。羅貫中如此描寫他們,是為了突出他們的勇武。我們還可以知道,呂布在《三國演義》三十回不到處就身首異處,而接下來劉關張還有好多戲份。按照好萊塢的模式,呂布就是起到了一個陪襯作用,他就好比是被大衛打倒的歌亞。在這個故事中,呂布是一個配角。而主角是打倒了他的人。關於虎牢關的後一半記憶中,呂布就是如此的不完美。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呂布在此戰之後數年,有幾次與張飛單挑時“不敢相逼”,也就是心存忌憚。這說明呂布已經沒有了橫勇無敵肆無忌憚的氣度,我們也可以歸結於他或許已經老去而張飛依然年輕。我們從這裏可以知道兩件事。第一,從這一戰之後,呂布已經不是天下無敵。第二,這一戰的記憶給呂布心中留下了深重的印痕。

所以,呂布關於虎牢關的記憶,前半部分是完美的,後半部分則不大完美。這就好像一段流水。前一段是繁花似錦,後一段是汙溝遍處。而且根據我所知,關於記憶很少有完美的,所以虎牢關的記憶不是特別出眾的故事。無論如何,這些記憶都一如往昔一般深深刻在他心裏。在他自己的記憶中,他是故事的主角。所以我們無法揣測失敗的記憶會使他如何傷痛。

四十八

在寫作這個故事時,我並沒有一以貫之的持續,而往往是寫一段,擱一段。這種三天打雨兩天曬網的做法使記憶本身變得橫七豎八,亂七八糟。然而我依然相信這樣也能寫出我自己的記憶來。我在閱讀史書時,發覺那些東西都歸結得有條不紊,明晰簡潔,非常具有邏輯性並且適合閱讀。但是我清楚地知道,除非是長期經受訓練的人,否則他們的話語不會如此條理清晰。所以史書永遠是經過某種非正常思維加工過的。如此而已。由於這種現象,我對史書開始產生非常深重的懷疑。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坐在樓頂上瞭望漫天星辰。星辰如銀沙散落夜空,熠熠生輝。在那時,行雲流水的記憶就不斷流溢而過,仿佛夜風穿過群星。那時有人告訴我,哪幾顆星屬於什麼星座,哪幾顆星屬於什麼星座。我仰望時確實看見了若幹星辰構成了美輪美奐的星座,但是我卻不喜歡這種方式。這種無聲無息的架構與描繪,限定了星辰的位置,也限定了我們的想象流向。這就好比是曆史。我們願意看著最古老的泛黃的蒼枯書頁風裏飄渺,隻要它是真實的。其餘的,我們可以想象,但是不願意接受一個虛假的即定說法。就是在這種想法的支持下,我繼續寫這個故事。

四十九

2003年秋天我來到上海之時,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時分。熱浪滾滾催人汗如雨下。車站附近到處都是祖國四方流傳千年的方言轟然作響。慌不擇路的我被扯上一輛出租車。在高架橋行走之時我望見窗外的高樓大廈此起彼伏。這是我又一次感覺到這森然威嚴的世界。嚴密之極令我無法涉足。

秋天將終的今天我坐在電腦前看著屏幕變幻不定的光。在某種律動的節奏之下我感覺到肌膚在秋天陰鬱的天空之下格外脆弱如黃葉透明。血液奔流其間片刻不止。靜靜坐著的我隻是一個表象。在我坐著的時分時光不斷在我身上流動不息。花落花開。靜水流深。在我坐著靜默的時分一切都在過去。

上海的秋天居心叵測般陰晴不定。推開圖書館的門,撲麵而來的雨味兒蕩漾在空氣裏。灰色的天空仿佛吸足水的複寫紙。雲翳之下雨絲不斷瀉落。其聲響與撕碎的報紙撒落在地的動靜相仿。人人在靜謐的室中躡足而行。在電腦前我按下唱機的Play鍵。在從沉寂中忽然升起的爵士樂中我深深呼吸了一下,然後抬起頭看電腦屏幕。坦白而言,我感覺到了一種陌生感。

是該寫些什麼的時候。我想。我長久盯視著屏幕。左側的耳朵在水氣稀薄的空氣裏感到發癢。有人懷抱著C程序的參考書逡巡來往。哦。我說。聲音空空蕩蕩。隨即消失。仿佛滴在沙上的水一般倏然間了無蹤跡。我側了側頭。耳朵不癢了。搖漾著爵士樂的耳塞仿佛在發熱。騰起而又降落的如浪潮般的不快感如此洶湧迅疾,以至於難以捕捉。

我的手指落在鍵盤上。非常古板的觸感。倘若閉眼,則手指猶如落在廣袤無邊的橡膠上。廣袤無邊的橡膠鋪滿大地。每一處都是如此平滑順溜。滑不留手。有很多人懷抱著C程序書在其上輕盈的步行——不,不是輕盈的。那步態乃是最完美的行進方式。唯其完美方顯得千篇一律。即不輕,亦不重。每一步都協調一致,即不費力亦對身體了無損傷。順滑得一如廣告中BMW汽車滑入車庫一般瀟灑自如,卓爾不群。執此法步行者無不要活到二百歲方休。便是這樣。我閉上眼睛時所匍匐的大地便是這樣由大批青春常駐的人行走的白色大地。

該寫點什麼。我說。說出聲來。邁爾斯·戴維斯的爵士樂輕輕蕩漾。仿佛流水,知其方向而不知其所知。高低搖曳不定。走向永遠飄忽不定。渾厚而空寂的小號聲。爵士鋼琴。戴維斯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空間下演奏。那地方色調幽深暗淡空氣如浸漬了咖啡的紙。那地方人人歪歪斜斜零落散坐於地板之上。氤氳的是杜鬆子酒的味道。木製的地板堅硬。在窗外想必也在下雨。美國辛辛那提年輕人們嚼著口香糖坐在長途汽車後座上打牌時常見的雨。便是這般感覺。我的手觸及的是一個世界。而我的耳聆聽到的是另一個世界。這樣很好。在這時我才發覺,我是在寫小說。所以我可以隨心所欲地編織我的話語。我可以成為任何人。無論是辛辛那提流浪的年輕人,還是長安城裏的過客。

五十

在我重新開始敘述之時,呂布正在那個秋日的午後走入長安城。他騎著那匹西域來的天下名馬赤兔,低垂著他舉世無雙的方天畫戟走進了這個曾經的王城。我們要提醒注意的是,這個時分夕陽正好西下。呂布從洛陽而來。他走進長安之時抬起頭正好望見夕陽落下。因為在這個故事裏,我自說自話的站在了呂布的角度來看,所以我感覺到一片愴然。所謂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大致就是這個味道。在這個時候呂布還看到了長安浩大的城牆。整齊而高聳,華麗如瓊樓玉宇。比之於貂蟬那種驚訝,呂布也許並不會會那樣——因為他是從洛陽而來。眾所周知,洛陽乃是天下的都城。大地的中心。按照漢朝皇帝的說法,一個叫化子在那裏一蹲都比外邦諸侯要貴氣。但是呂布在逃離洛陽之時洛陽城正在燃燒。秋天的落葉在連綿的大火中起舞如黑色的蝴蝶。眾多的百姓在鐵騎驅趕之下哭爹喊娘的向西逃竄。在那時呂布的心情就非常之不好。

我在看荷馬君的史詩之時,讀到阿喀琉斯之子,一個叫涅俄普托勒摩斯的十六歲孩子,在望著燃燒的特洛伊城之時,對奧德修斯說:我隻想回家。在那樣一個浩大的王城轟然燃燒之下,自然而然,你會覺得自己所失去的東西都具體化了。我們說呂布對洛陽城沒大所謂,失去也還罷了。但是他在虎牢關被劉關張群毆失去了不敗戰神之名就是為了保衛這座城市。現在都結束了。當一個人的努力忽然之間被焚燒幹淨之時,自然而然他的精神會不大正常。很多深受領導器重的幹部都會索性死節了事,以博千秋留名。但是我們說呂布是個蠻夷之人,禮義廉恥所知不多,對領導也不是特別熱愛。所以他也就是悵然了一下,然後就勒馬逃走了。

五十一

至此,我相信我已經把呂布與貂蟬在長安城的相逢之背景表述得很完滿。這個過程消耗了長達半年的時間。因為在其中間斷的時分,我都不知道我是否要繼續寫這個東西。中國曆來最忌諱的就是為德不終。當年漂母贈韓信一飯,韓信就報之以千金。亭長供了韓信很多頓飯,最後不給韓信了,韓信就給他幾文錢了事,還說:“公,小人也。為德不終。”尷尬得人家想抹脖子。我一直在想我寫作這個東西目的何在。在最開始,我對呂布懷有著最大的仰慕之心,對貂蟬懷有最大的思慕之心。典型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可是越寫到後來我就越覺得,始終對他們保持這種敬而遠之的心態是一件累人的事。學院派提起前輩總是萬分謙卑,所以在學院派眼裏一代不如一代。可是事實是我們每一代人生活都比前一代要好一點——我指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則取決於領導上——所以我開始時不時把自己的心緒代入他們,然後得到他們的感受。因為我忽然豁然開朗,我並不是在書寫曆史,而是在寫小說。在這裏,我可以成為任何人,出現在任何事件。雖然如此,我依然謹小慎微。因為如你所知,我們都還不太習慣自由。

在現實生活中我來到了上海,並且開始了在這裏漫長的學習生涯。在延安高架之下抬起頭時我總想到幼時在河邊用石子擊打那些清澈的流水之時聽到的激越之聲。漣漪泛濫如流年記憶碎裂開坼。於是我忽然想到也許這個文本並不適合仰頭瞻仰觀望,而適合於我自己的私人憑吊往昔。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我為這個文本畫下了第一個句號。雖然我不愛長安這個城市,但是好好歹歹,我為呂布與貂蟬建立了這一座他們用來相逢的城市。至於為什麼這座城市並不可愛,我隻能說,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還從未生長在自己喜愛的城市或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