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個性化閱讀”的再思考(1 / 1)

關於“個性化閱讀”的再思考

教研廣場

作者:張媛

語文課究竟怎樣上才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促進目標的達成?這是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個問題。

課改初期,一些教師在聽課時常常把表演搬上課堂,這一形式既尊重了學生的的個性化閱讀,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於是在教學《推敲》一文時,為了使課堂展示呈現“多彩”,我也嚐試了一把“表演”秀,讓學生上台表演賈島騎在毛驢上吟誦的情景,本以為既會增加情趣又能加深理解,誰知道,結果與我想象得大相徑庭。上台的學生表演得不倫不類,下麵的同學隻顧哄堂大笑,不僅衝淡了對文本的理解,還浪費了時間,真是令我沮喪至極。

語文課上的表演究竟該不該出現?聽過大師於永正老師的《狐假虎威》和《小稻秧脫險記》,於老師組織的學生表演是那般入情入境,那般妥帖自然,既烘托了課堂氣氛,又掀起了學習高潮。這一方法為什麼移植到我的課堂上卻變得如此拙劣?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隨便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

直到讀到《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解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地過深分析和脫離文本的過度發揮。”讀到最後一句話,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經在課堂上那些“東施效顰”的拙劣教法,真是汗顏不已,我也因此找到了症結所在。

其一,個性化閱讀不是放任自流,讓學生脫離文本任意發揮,而是建立在正確理解課文基礎上的。高年級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對語言文字本身的推敲與琢磨上,所以不能沉迷於表麵的熱鬧,擺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要把工夫下在引導學生潛心琢磨語言文字上,否則隻會適得其反。與其要那些膚淺的花哨形式,不如追求豐富的深刻內涵,把課上得簡簡單單、實實在在,真正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其二,個性化閱讀是建立在自主閱讀和平等對話基礎上的,學生隻有對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與人物的內心感受產生共鳴,才能演出味道、演得精彩。如果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尚未到位,教師就“逼著鴨子上架”。學生“奉命”表演,隻能是對文本進行“搞笑”的翻版,帶來哄笑聲一片。這樣不但不利於學生透徹理解文中人物,反而會破壞整堂課的情感基調,那可真是會有東施效顰的尷尬了。

當然,個性化閱讀並不排斥合作學習。要想讓表演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師最好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理解文本,深入體悟,並適時給予學生表演技巧的引導與點撥,讓學生有備而演,才不至於不知所措。同時,教師應當讓學生全體參與,先以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形式進行自編自演,再進行小組評價。就我們當前的課改形勢來看,課堂上時間十分緊湊,哪能有那麼多時間讓學生充分準備呢?如果沒有充分準備做前提,表演隻能是虛晃一槍、浮光掠影罷了。所謂語文應以文感人,而不是以動作感人。要讓表演真正成為學生理解文本、體驗情感的手段,而不能將其當做嘩眾取寵的形式。既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語文課尤其是中、高段的語文課還是慎“演”的好,與其嘻嘻哈哈一場,倒不如讓學生靜下心來多讀一會書。

【作者單位:山東省恒濤雙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