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視誦讀指導,提高語文素養(1 / 2)

重視誦讀指導,提高語文素養

讀寫指津

作者:張蘭

近年來,語文《課程標準》對背誦做了量的規定——初高中階段古詩文背誦篇目共110篇。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的比重呈上升趨勢,積累一定量的文言文知識便顯得尤為重要。那麼,怎樣有效地指導學生通過背誦積累文言文知識,便成了擺在我們教師麵前的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誦激發興趣

在學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與句讀後,教師就可組織學生或進行齊讀,或分組朗讀,或分角色朗讀。當大多數學生較熟悉課文內容時,還可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進行朗讀比賽。通過反複誦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課文的語句按先後順序“錄”在自己的“記憶帶”上,通過誦讀如吐字、句讀、語調、語氣等方麵,達到口熟的目的,從而激發學生背誦課文的欲望,為高效背誦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2.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誦讀興趣

如教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課時,首先,教師可展示優美的課件圖片供學生觀賞,促使學生進入“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勝景中。其次,配以優美的音樂,使學生賞心悅目。這樣形象直觀的方式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怒濤卷霜雪”這一詩句,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激活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觸景生情、浮想聯翩,產生語言的形象感,更進一步體會到柳永富有詩意的語言所產生的魅力。在此基礎上,學生一邊欣賞美麗的畫麵一邊背誦,很快就記住了這首詞。

3.實現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情感交流,激發誦讀興趣

一首詩詞就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古老而常新的歌。由於詩詞鑒賞需要極大的想象空間,所以對古詩詞感悟的核心就是通過學生對形象的感知,引發聯想和想象,理解內容的深層意蘊,從而把握字裏行間的點點情思,進而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鳴。如教學《雨霖鈴》時,我就啟發學生聯想自己送別親人朋友時的心情、場景來理解詞人送別時的心態、動作。這樣,學生就可以打破時空的限製,把自己和詞人聯係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讓學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詩句,對詞中的名句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記得尤其準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興趣被激發後,就會變“要我背”為“我要背”,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尋常。

二、尋找方法,快速記憶

1.創設畫麵,圖文轉換

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聯想力和想象力,創設出一幅幅“圖像”並儲存到大腦裏,然後再把這些“圖像”轉化為詞句,邊想象邊背誦,這樣不僅背得快,而且記得牢。如《歸去來兮辭》第一段的最後四句:“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借助具體的形象,遙遙的舟兒,飄飄的風兒,匆匆的行人,熹微的晨光,抒發了作者輕鬆而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在指導學生背誦這一句時,我們可引導學生把它想象成一幅動態的優美畫麵:搖蕩的船兒載著我輕快地前行,飄動著的風兒吹動著我的衣襟,匆匆的行人被我問起前行的路,微微發亮的晨光緣何依然如舊!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學生與作者輕鬆渴望歸家的情懷產生共鳴。這樣在想象中背誦,既有效地提高了背誦效果,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2.化整為零,逐一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