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告訴我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那麼他是無法適應貧窮的生活的。
所以,即使家庭條件優越,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父母也應該故意裝一下貧窮,在家庭生活中勤儉節約,並且要時常灌輸給孩子這樣的事實:爸爸媽媽掙錢不容易,一定要節省著花。
這樣,就會逐漸培養起孩子的節儉意識,讓他學會感恩,學會節約,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2."窮"養不是沒有金錢投入
很多父母一聽到"窮養"二字,便會認為是不需要給孩子花錢,讓他們過窮苦的生活。這樣的理解是片麵的,我們所說的"窮養"並不是說讓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更不是沒有金錢的投入,而是指父母要把給孩子花的錢控製在合理的範圍內,不要孩子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要什麼就給買什麼。
一位媽媽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在物質方麵,我一直奉行窮養的原則,當然這種窮養並不是我不舍得為孩子花錢,而是幫助和引導孩子隻花那些必須要花的錢,不花不該花的錢。
比如,除了必需的教育開支,我沒有像一些父母那樣盲目地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即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攢錢給孩子買鋼琴、小提琴等等。我會跟孩子商量,征求他的意見,如果他感興趣,時間和經濟狀況又允許,我們就報,否則就堅決不報。
總之,我一直堅持做到把每一筆開支都花在刀刃上。這樣一來,不管是孩子,還是做父母的,都不會感到太累。
3.鼓勵孩子通過勞動掙錢
稍微留意一下,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孩子手裏有大把的零花錢,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買,同學之間還互相攀比誰穿得高檔、誰吃得高檔等等。
這樣的情況,很容易讓孩子揮霍無度。當他的物質欲望一時無法得到滿足時,便會對父母心生不滿,嚴重的甚至還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父母給孩子零花錢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根據孩子的需求情況,製定出具體的數額。可以每個月或者每個星期定時定量地給,如果在期限內孩子花完了就不能再給了。同時,父母還可以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掙錢,就像上麵故事中珍妮的父母那樣,讓孩子自己創造賺錢的機會。通過親自體驗,孩子不但會產生勞動光榮的意識,而且也會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如此,孩子便會懂得節約了。
很多父母知道,高速路上發生交通事故的往往是平坦的路段。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人們對隱性的風險往往更疏於防範。這一點引申到家庭教育方麵,同樣值得引起注意。不少父母認為,滿足孩子買了玩具或者遊玩的要求,並不會影響家庭的財務狀況,但要知道"由奢入儉"比"由儉入奢"難得多,一旦孩子養成揮霍的習慣,便永無止境,即使再富有的家庭也會被他敗得精光。
總之,父母應該對孩子"狠一點",再富也要"窮"孩子,拒絕他的不合理要求,在精神上錘煉他。隻有這樣,孩子才會認識到父母掙錢的不易,才會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長大後也更容易為了獲取財富而辛勤地努力。
細節4: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堅決說"NO"
對於兒子彤彤最近的表現,姚女士可是傷透了腦筋。7歲的兒子總是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他已經有好幾個"奧特曼"的玩具了,卻仍不滿足,黏著媽媽說:"媽媽,我想要一套新的"奧特曼"。"
姚女士不想答應,就說:"你不是都有3個了嘛,不能再買了。"誰知,彤彤根本不聽媽媽的話,依舊哼哼唧唧地"軟磨硬泡":"不嘛,媽媽,我就要新的,我就要"奧特曼",你給我買。"
姚女士忙著做家務不理他。看著自己的辦法不靈,彤彤委屈地哭了起來,聲音越來越大。而姚女士卻回過頭哄他,說:"別哭了,別哭了,明天讓爸爸給你買還不行嘛!"
第二天一早,彤彤趁爸爸出門前趕緊起床,並提醒爸爸別忘了給他買玩具。爸爸把彤彤叫到跟前,看著兒子說:"你都有3套這個玩具了,所以我們這次不會給你買。"
爸爸的話剛說完,彤彤就哭了起來。爸爸繼續說:"如果你的要求是合理的,我和媽媽都不會拒絕,可你這個要求根本就不合理。聽明白了嗎?"看著兒子氣嘟嘟地收拾書包去了,姚女士問:"你這麼嚴肅幹嘛?把孩子都嚇著了。"而彤彤的爸爸卻說:"有時候咱們就要學會對孩子說"不",不合理的要求就得認真拒絕,讓他知道大人確實考慮他的要求了,徹底地拒絕他了。"
不可否認,現代家庭由於多是獨生子女,好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從而使得許多孩子被嬌生慣養,常對大人提出一些無理要求。有些家長,會為了讓孩子高興,立馬滿足孩子;也有的父母則會半推半就,不說答應也沒說不答應。上述這兩種做法,我們都不提倡。因為它隻會讓這種無理要求一再發生,到時候,父母再後悔自己當初的做法恐怕就晚了。
為此,我們建議,麵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一定要態度堅決而又明確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態度,讓他知道這件事父母不讓做。
可是在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麵前,很少有家長會明確地表明立場,認真拒絕孩子,就像上麵案例中的姚女士一樣。其實,拒絕也是教育方法中很重要的一點。從小就生活在"順心如意"的家長的溺愛中的孩子往往難以樹立起正確的挫折觀和價值觀,這樣的孩子又如何能健康成長和順利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