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清楚,你的"全盤答應",你的所謂無私的愛,等於給孩子送了一顆"定時炸彈",讓他的未來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不要以為,愛就是無條件的奉獻,那是盲目的愛、不理智的愛。讓孩子在愛心中學會勞動、學會理解父母與他人,這樣他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1.原則問題不讓步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教育孩子方麵也是同樣的道理。父母如果缺乏原則,就無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父母不要出於遷就而妥協退讓,也不要像上麵故事中的姚女士那樣模棱兩可,優柔寡斷,從而給孩子以可乘之機。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斬釘截鐵地給予回絕,不留任何餘地。
策策是個初二年級的中學生,看到班裏一些同學有了手機,就央求爸爸也給他買一部。
對於兒子的這個要求,策策的爸爸一口回絕了。不過,策策並沒有就此放棄,軟磨硬纏地找媽媽買手機。媽媽同樣不答應她,隻是嚴肅地說:"你現在沒有用手機的必要,而且不要去追趕時髦。"
見找媽媽也行不通,策策難過得蒙頭大睡,一個下午也沒離開臥室。
晚上,加班回來的爸爸走進兒子的房間,語重心長地說:"策策,雖說買個手機也不會影響咱們家的經濟狀況,但是這個東西並不是必需品。你每天上學下學都有姥爺接送,學校裏有什麼事,老師會給我們打電話,咱們家裏也有座機,你的同學需要聯係你,也可以打家裏電話。所以爸爸媽媽都不同意給你買手機。"
聽了爸爸的話,策策徹底打消了買手機的念頭,第二天照常上學去了。
2.鼓勵孩子做家務
很多父母舍不得讓孩子伸手做家務,怕累著孩子,也怕耽誤孩子學習。其實,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也體味不到父母的艱辛,因此,就會向父母提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要求。
而孩子如果多參加家務勞動,就會理解生活的不容易,意識到過去的無理要求給父母帶來了麻煩。這樣一來,由溺愛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自然就會煙消雲散。
4.一旦說"不",就要堅持下去
拒絕孩子之後,父母不能出爾反爾,即便發現有不妥,可以以後彌補,但不要當場反悔,特別不要因孩子撒嬌哭泣就改變決定。
由於父母工作忙,沒時間照顧東東,他隻得跟著爺爺奶奶在鄉下生活。直到7歲時要上學了,父母才把他接到身邊。
為了彌補這些年對孩子的虧欠,父母決定好好補償孩子。於是,他們對於東東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一年多的時間下來,東東由剛來到父母身邊時的"小綿羊"變成了"小霸王",動輒發脾氣、摔東西。
父母知道,兒子這樣不好,得製止他。可是,每當東東為了得不到滿足而可哭鬧的時候,父母就心軟了,便把自己剛剛的拒絕收回,重新滿足兒子的要求。
父母的溺愛,使東東逐漸沾染了好逸惡勞、追求享受的惡習,後來成了網吧的常客。此後,東東變本加厲,上網幾乎成了他的必修課,後來幹脆不去上學了。
因此說來,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家庭的幸福,父母一定要學會給予孩子正確的愛。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旦說出了"不"字,就要堅持下去。隻有這樣,才能找出適當的方法,走出溺愛的誤區。
事實上,拒絕孩子的實質不是拒絕孩子本身,而是就孩子某些不合理要求提出否定,這可能會引起孩子暫時的不快和難過,不過從長遠看來,這有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認知,形成正確全麵的自我評價。這樣,在孩子將來遭遇挫折與困難的時候,他才能從容自信地積極麵對。
細節5:讓孩子知道,坐享其成是一種恥辱
古時候,有一個窮漢靠種地為生,一天他突發奇想:"我終日在田裏幹活,太辛苦了,還是向神靈祈禱一下,讓他賜給我足夠的財富吧,那樣我就可以享受終生,再也不用受這勞作之苦了。"
窮漢一邊為自己的"創意"喜不自勝,一邊喊來自己的弟弟,吩咐他到田裏繼續耕種,免得讓自己的家人餓肚子。
弟弟答應下來後,窮漢就獨自一人來到天神廟,在天神麵前擺滿了供品,然後開始不分晝夜地向天神膜拜和祈禱:"神嗬!請您賜給我財富,讓我財源滾滾吧!"
天神聽見了祈禱,心裏暗想:"這個懶惰的家夥,自己不勞動,卻妄想不勞而獲。假使他前生曾樂善好施,積累了功德,給他些財富也未嚐不可。可查看他前世的行為,既沒有布施的功德,也沒有半點因緣。因此不管他怎樣苦苦哀求也是沒有用處的,不如用個法子,讓他趁早死了這條心。"
天神於是搖身一變,變作他弟弟的模樣,也跪在天神麵前跟他一起祈禱。窮漢看見後,不禁問他:"我不是讓你去播種嗎?你不好好在地裏播種,來這裏幹什麼?"
弟弟說:"我也想跟哥哥一樣,來向天神祈禱財富。如果天神滿足了我們的願望,即使我們不去耕種,天神也會讓莊稼在田裏自然生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