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讓孩子扮演一個想玩別人的玩具時,卻被拒絕的小客人,體會被拒絕的痛苦;或者讓孩子扮演接待小貓的小主人,將自己吃的東西要分給小貓吃,玩的東西要和小貓一起玩,讓孩子從分享行為中獲取到快樂等。
要知道,懂得分享的孩子,通常都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擁有美好的童年。父母以身作則,及時提醒與表揚,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美妙與喜悅,體會分享所帶來的成就感,這樣他就能告別"自私",快樂地與人分享,成為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細節7:適當給孩子一些遭遇挫折的機會
燕燕是個頗受老師、父母和鄰居們誇獎的孩子,這都源於她不但學習成績很好,而且還很有美術天賦,其作品多次作為對外交流的兒童畫出國展覽。因此,燕燕經常被老師、父母和鄰居的誇獎。
然而,掌聲和鮮花多了,讓燕燕也不禁有些飄飄然。燕燕的父母意識到,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傲心理,從而影響一生的發展。畢竟,老師和長輩的無休止誇獎,不就是一種"溺愛"的表現嗎?
想明白了這些,燕燕的父母開始刻意設置一些障礙,增加孩子受挫的機會。就像這天,媽媽故意帶著燕燕去同事家裏玩。因為同事的孩子斌斌,比燕燕更優秀。
初次見麵,兩個孩子很快就熟絡了,玩得很投緣。不過沒過多久,燕燕就有些不高興了。原來,燕燕和斌斌玩智力遊戲的時候總是輸。盡管斌斌熱情邀請燕燕再玩,但燕燕卻堅決要求媽媽回家。
回到家,見燕燕還是有些鬱悶,媽媽就說:"燕燕,媽媽知道你為什麼不高興,是不是因為玩遊戲總是輸?"燕燕沒吭聲,隻是看了媽媽一眼。媽媽拍著她的頭說:"其實,斌斌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他雖然比你小一歲,但是因為跳級,現在和你同年級了。"
燕燕驚訝道:"那他可真厲害啊!"
媽媽微笑著說:"對啊,斌斌很優秀的,所以咱們要努力地超過他。你看斌斌,從來不炫耀這些,總是努力地學習。你也是個優秀的孩子,但學無止境,不要驕傲哦!"
燕燕點了點頭,大聲地說:"明白啦!"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上都少不了困難和挫折這兩樣東西,無非是有的人遇到的多些,有的人遇到的少些罷了。即使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也難免會遇到坎坷和阻礙。對於這些阻礙,我們不應該把它看成前進路途上的牽絆,而應將其視作考驗我們智慧,增強我們力量的磨煉。
一個從小到大都順風順水,走的都是平坦大道,聽的都是順耳之言,做的都是順心之事的人,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這樣自然會容易失敗,甚至因承受不了打擊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對待孩子的教育方麵,父母不妨通過生活和學習中的點點滴滴來有意識地為孩子設置一些困難和障礙,讓他們的心智得到有效的磨煉,以此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上麵故事中燕燕媽媽的做法是我們提倡的。希望更多的父母都能夠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難和障礙,這樣反而有助於他的能力和心態養成。
當然,在設置障礙時,我們必須保證目的的準確性和針對性。因為,設置障礙會產生正反兩方麵的效應,如果運用得不好,反而會刺傷孩子,抑製孩子的積極心態。以下幾個要點,父母必須格外注意:
1.設置障礙要適度
受挫訓練是好,但也不可過於頻繁。否則,孩子會以為:"原來我自己做什麼都成功不了,那麼我何苦要努力?"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體會艱辛,改變由溺愛造成的自傲,絕非是讓他懷疑自己。體會成功的同時感受與挫折,那麼我們訓練的目的才算完成。
更別忘了,當孩子排除了障礙、戰勝了挫折時,父母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強化孩子積極的行為,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當然,表揚不是"拍馬屁",點到為止即可,否則他會再次染上洋洋得意的毛病。
2.設置障礙的對象要明確
設置障礙的對象,是那些已經被溺愛徹底"灌醉"的孩子,這一點父母必須明確。這些孩子在生活中總是一帆風順,所以要給他們增加一些挫折。而對那些受挫較多、性格內向而又脆弱的孩子,就不適宜采用這種方法,否則會讓他的情緒更加低落。
3.多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設置障礙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體會挫折,從而找到解決的方案。所以,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麵露委屈,就立刻插手幫助孩子。父母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然後振作起來;如果孩子情緒反應過度,父母要給予溫情的鼓勵,讓孩子擺脫失望、傷心等不良情緒反應,及時樹立信心。
銳銳身體素質很好,因此在學校總是吹噓自己是個體育健將。也不怪他吹牛,誰讓他拿到了百米冠軍呢?老師的嘉獎,同學的羨慕,銳銳早已認定自己是"劉翔的接班人"。
看到銳銳的洋洋得意,爸爸意識到出了問題。於是,他帶著銳銳去爬一座比較陡峭的山。山路高低不平,銳銳也感到了一絲難走。不過,爸爸並沒有說什麼,而是鼓勵他繼續前行。看到銳銳踩到小坑裏摔倒在地,他也沒有馬上攙扶,而是鼓勵道:"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