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果果掙錢的故事,或許父母們會覺得,讓一個5歲大的孩子去揀瓶子賣是件很殘酷的事,也是件很"跌份兒"的事。實際上,不管做什麼,隻要付出辛勞,懂得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收獲,都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父母都要讓孩子靠這樣的方法掙錢,隻要能讓孩子得到鍛煉,無論是在家刷碗打掃衛生,還是讓他擺攤賣水果,都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鍛煉方法。
不僅如此,父母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也要嚴格要求,切不可整日在孩子麵前說這樣的話:"我買了兩張彩票,真希望能中大獎,這樣我就不用工作了!"或者說:"怎麼也不讓我撿到一筆巨款!"須知父母是孩子的一麵鏡子,父母以自身的行動來教育孩子抵製不勞而獲和好逸惡勞的思想,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
總之,要想培養能夠承受挫折的孩子,就要讓孩子遠離不勞而獲的惡劣思想,這樣孩子才能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同時,孩子也才會明白,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動機並沒有錯,但不要試圖坐享其成,因為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
細節6:不放縱自私心理,讓孩子學會分享
周末,媽媽從菜市場買回來一大袋凝凝愛吃的櫻桃。凝凝拿到廚房去把草莓洗幹淨,然後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草莓,沒有讓爸爸媽媽吃一點。
由於草莓太多,凝凝一口氣沒吃完,她就把剩下的草莓放到冰箱裏,並對爸爸媽媽說:"不要吃我的草莓啊!"
有時候,同住一個小區的表弟飛飛會來找凝凝玩。每當得知飛飛要來,凝凝就會提前將自己最喜歡的一些玩具和繪本書藏起來,表弟來了後,她隻給他拿一些自己不喜歡玩的東西出來玩。
有幾次,表弟央求她,要看看她書櫃裏麵的漫畫書,可央求了半天,凝凝還是不願意把自己的書拿給表弟看。媽媽批評她說:"弟弟總是大方地把自己的東西給你玩,好吃的同你一起吃,你看你,一點當姐姐的樣子都沒有。"
不僅在家裏,而且在學校裏,凝凝也是有名的"小氣鬼"。同學們帶去的零食,她總是上前去要求分享,而她自己帶去的東西則不肯拿出來,總是偷偷地一個人吃。漸漸地,同學們都漸漸地疏遠了她,並且總是在背後說她是個小氣鬼。有時候凝凝聽了也會鬱悶一會兒,但是卻不會妨礙她改變主意。她心想,我就是小氣,怎麼了?
對於女兒的行為,爸爸媽媽很是頭疼,他們也不知道批評過女兒多少次,但是她就是改正不了。
很多父母都知道,一個樂於和別人分享的孩子,才會與人和睦相處,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並且因此而變得開朗、自信、合群。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卻往往是樂於分享的反麵--自私。很多父母在說起自己家的孩子時,都會用上這個詞。
現代家庭中的很多獨生子女,的確自私得很:他的東西,堅決不允許別人碰;他喜歡吃的東西,就連爸爸媽媽也不能嚐一口。
父母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變成如此?其實,孩子之所以自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的教育不當造成的。父母首先要認識到,自私是一種心理障礙,很容易導致孩子發展成為一個吝嗇、冷酷、殘暴的人。但父母也不必因此感到束手無策,更不比杞人憂天,隻要積極行動起來,讓孩子感受到給予和付出的快樂,他就可以輕鬆走出自私的怪圈,學會與人分享了:
1.學會分享孩子的快樂,做孩子的好榜樣
很多時候,孩子是樂於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樂的。這時候,父母一定要耐下心來,加入到孩子的快樂之中,而不要因為忙碌或者不耐煩而推辭。
一個秋日的下午,凱凱和小夥伴在小區遊樂場打乒乓球。這個時候,爸爸從一旁經過,他急忙拉住爸爸,說:"爸爸,和我一起打吧!"不過,爸爸卻顯得非常著急,隻是說了句:"你和小朋友玩吧!"然後就走開了。
可是,爸爸沒走幾步,忽然意識到,兒子難得叫自己一起打乒乓球,幹嗎拒絕他呢?於是他又拐回去。凱凱看到爸爸回來,之前的沮喪一掃而光,拉著爸爸一起打乒乓球,度過了一個美妙的下午。
這時候,爸爸才明白,孩子的快樂也是需要和父母來分享的。於是,從那之後的周末,他都會和兒子一起玩一會,一起收獲父子同樂的喜悅。
漸漸地,凱凱的朋友越來越多了,而凱凱在朋友們麵前表現得大方得體、禮貌謙讓,成了不折不扣的"孩子領袖"!
2.及時提醒與表揚,讓孩子視分享為快樂
不管孩子說出什麼借口,隻要體現出他的自私時,父母都應及時提醒他:"孩子,你這麼做可不好。你看,你的朋友顯得多麼失落啊!"當然,這種提醒應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而不是板著臉訓斥孩子。
如果見到孩子和小夥伴們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零食,父母也要立即讚揚,告訴孩子:"你真是個懂得分享的寶寶,做得很好!"這番話,就會讓他明白這是好的行為,把分享看成快樂的事。
3.利用"演戲"來幫助孩子克服自私心態
孩子的學習大多是從遊戲中獲得的,家長可在遊戲當中與孩子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識別不同行為的對錯,讓孩子在遊戲中積極主動地克服自私心態,快樂地建立起有效的分享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