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不做_老媽子_,抗挫折的孩子不依賴(1)(2 / 3)

細節10:家務活裏練就生活自理能力

顰顰是個12歲的少女了,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她,變得越來越愛美,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她換衣服的頻率越來越高。由於每次換下來的衣服都要媽媽來洗,這無形中增加了媽媽的負擔。

於是,顰顰的媽媽決定和女兒談談,媽媽說:"顰顰,媽媽每天上班,下班後還要做家務,很忙,也很辛苦,你現在已經是12歲的大孩子了,可以做一些事情了。媽媽希望以後你的衣服都由你自己來洗。如果你忘記的話,就隻好穿髒衣服了。"聽媽媽這麼說,顰顰一點沒有不樂意,而是很痛快地點了點頭。

很快,一周過去了,媽媽發現洗衣機裏塞滿了顰顰的髒衣服,她很生氣,於是很嚴厲地批評了顰顰,顰顰答應媽媽下次不會忘了。

又是一周過去,媽媽發現,髒衣服更多了,洗衣機裏都已經放不下,顰顰直接把它們堆在自己的臥室裏,衣櫃裏、地上到處都是。最嚴重的是,顰顰已經沒有幾件幹淨衣服可以換了。

這時候,媽媽沒有立刻批評顰顰,而是想了個辦法:冷處理。她決定用對此置之不理的方法來好好教育教育女兒。但是顰顰有她的應對辦法:她從髒衣服堆裏撿出稍微幹淨的衣服繼續穿,就是怎麼也不肯自己動手把它們洗幹淨。

不過,一段時間過去後,顰顰已經無法揀出哪怕一件稍微幹淨點的衣服穿了,而媽媽的態度絲毫沒有改變。此時,顰顰沒辦法,隻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幹淨了,此後,顰顰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來洗,而且她發現洗衣服並沒有她想象的那麼難。顰顰甚至還漸漸開始幫媽媽做其他的家務了。

顰顰媽媽用"冷處理"的方法,促成了女兒自己動手洗衣服及做家務的行為。如果不是媽媽這樣做,恐怕顰顰還會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也就無法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對孩子來說,必須從小養成勞動觀念,即使2歲大的孩子,也要逐漸培養他懂得收拾自己的玩具、睡衣之類。而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應當成為有能力獨立做大部分有家活的幫手,如負責決定家庭菜單和烹調、收拾與打掃房間及庭院等等。如果父母過分地寬容、寵愛孩子,會把孩子變成懶惰性、依賴性的人,危害極大。

與之相反,讓孩子參與一定的家務勞動則會有很多好處。在此我們列舉其中主要幾點:

1.做家務可有助孩子養成勤儉的美德

通過家務勞動,孩子會懂得珍惜自己的勞動果實,並且能夠使他們懂得每天吃的糧食、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學習用的文具等,都是爸爸媽媽辛勤勞動的成果。這樣孩子就不容易鋪張浪費,從而養成勤儉的美德。

2.做家務有助於孩子增強義務感和主人翁精神

在家務勞動中,孩子能學會戰勝困難的科學方法,同時也能增強克服困難的毅力,而且還能逐步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個重要成員,自己有責任、有義務為父母、為家庭做一些事。如此一來,孩子長大步入社會之後,也會更有可能成為有責任的社會的主人。

3.做家務有助於孩子鍛煉身體

"勞動發展肌肉",這句出自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之口的話,的確很有道理。處於成長發育快速時期的孩子,由於精力旺盛,能量過剩。這時候如果父母能引導他們把能量消耗在勞動中,適當安排一些家務勞動,那麼,孩子的筋骨就會得到伸展和鍛煉,精力得到消耗,孩子就會因此而感到輕鬆愉快。

既然做家務的好處如此之多,那麼該怎樣培養孩子做家務的好習慣呢?

1.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派家務活

一般來講,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和年齡是成正比的,這就要求父母在給孩子選派家務活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以及相對應的能力。比如,三歲大的孩子可以用百潔布擦拭茶幾上的灰塵,也可以用雞毛撣子清掃椅子之類的大型堅硬物體。到了四歲,孩子可以承擔澆花、收拾自己小衣服的責任了。再大一點的時候,孩子就可以管理自己的用品了,比如收好自己的玩具,整理床鋪等等。到了八九歲以上,就可以學著做菜、洗衣服等等。總之,孩子是分階段學會責任感的。所以,父母要掌握好這一點: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交給他們的任務也要越來越重要。

2.既要讓孩子有新鮮感,又要保持持久度

總是做同樣的事,孩子難免會感到乏味,做家務的積極性就會隨之降低。所以,這需要父母們給孩子安排家務的時候,要把握新鮮感和持久度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