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不做_老媽子_,抗挫折的孩子不依賴(1)(1 / 3)

獨立生活的能力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能力,這種能力並非天生的,而是需要從小加以培養形成的。作為父母,要想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得努力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讓孩子放棄依賴父母的思想,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換言之,父母應該舍棄那種過分的愛子之情,給他創造一些機會,放手讓他嚐試生活。

細節9:放棄"拐杖"角色,孩子的事讓他自己做

3歲的囡囡總想自己做一些事。這不,她又拿著杯子顫顫悠悠地走到飲水機前接水。結果由於沒端穩水杯,讓半杯水都灑在了地板上。媽媽見狀,趕忙把囡囡拉開,邊擦地板邊心疼地說:"寶貝,你現在還小,不要自己接水,要是渴了就告訴媽媽或者奶奶,我們給你接去。如果換成熱開水,那還得了呀!"囡囡隻好點點頭。

每次吃飯的時候,囡囡總想自己來。可是,奶奶怕她弄髒衣服,就堅決不讓她動手,而是一口一口地喂給孫女吃。

吃完飯後,見媽媽收拾餐桌,囡囡想要幫忙,可手剛放到盤子邊緣,媽媽就製止道:"快放下,小心打碎了,等你長大以後再幫忙,快去客廳裏玩吧!"

像囡囡的媽媽和奶奶這樣的家長,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這樣一些場景常常映入我們的視線:孩子鞋帶開了,蹲下來係鞋帶的是家長;孩子上學,書包在家長的肩上;帶孩子去居住小區的遊樂場玩耍,大人給拿著並不太大的玩具……

類似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更糟糕的是,家長這種"不放手"的行為還有可能使孩子產生自己無能、愚蠢的觀念,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這對孩子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我們不禁要問:父母手中的那根繩子什麼時候才能放開呢?父母心中的"拐杖"角色什麼時候才能轉變呢?看看周圍,由於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總是事事包辦,倍加嗬護,平時很少給他們獨立做事的機會,致使許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意誌薄弱。而一個缺乏獨立性的兒童是無法適應現代化社會需要的。

有這樣一位媽媽,每天背著10歲的兒子上下學,直到這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由於擔心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家長嗬護的孩子,長大後又能有什麼獨立自主的能力呢?

然而,現實中像這位媽媽一樣過分溺愛孩子的家長並不少見。豈不知,這從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在孩子的心目中逐漸產生一種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以致成年以後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做決定,不能負擔起選擇、接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從而形成依賴型人格。

所以說,作為父母,要想讓孩子成才成功,就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是事事包辦,越俎代庖。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來栽培孩子的幸福。"但是看看上麵這些父母,他們的悲哀恰恰是:自己的幸福換來的不是孩子的幸福,反而是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埋下隱患。為此,我們希望家長們能認識到"拐杖"的危害,早日將自己解放出來,還給孩子屬於他自幼成長的那片天空。

1.相信孩子,認為他可以做好

實際上,來自父母的信任比對孩子的責罰更能激起孩子的責任心,而且還可以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如果孩子失敗了,父母不妨幫助孩子分析一下原因,可以指導他們,但不能包辦代替。

2.有所保留,對孩子藏起一半愛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愛憐不能缺乏理智,不能愛得太盲目。身為父母,即使為孩子做得再多,也不能替代他一輩子。隻有早日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比如,如果孩子要求切菜,那麼父母不必擔心他會割破手指,隻需在一旁指導他,讓他練習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房間亂了,父母不要伸手過來幫忙,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布置房間。總之,隻有父母有所保留,對孩子藏起一半的愛,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3.主動培養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

孩子由於受到大人的照顧,有時候難免會有一定的依賴心理。對此,父母不要一貫地縱容,而應努力培養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比如,孩子不知道積木怎麼搭會和圖片上的圖案一樣,父母可以引導他,圖案總共用了幾塊長方形的積木,幾塊半圓形的積木等等。這樣,孩子通過獨立操作,會逐漸養成凡事自己想辦法的好習慣,判斷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毫無疑問,如今的孩子長大後麵對的將是快速變化的社會,迅猛發展的科技,這些無不包含著激烈的競爭。這就要求孩子們需要具備獨立思考、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否則將難以生存和發展。

所以,作為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從現在開始,就要想辦法創造這樣的機會,盡量放開自己的手,鼓勵孩子自己去玩、去思考、去探索,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考慮讓孩子獨自參加戶外活動。總之,為了孩子的未來,讓他從小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是每個父母首先應該做的,也是一個孩子真正成長為大人所具備的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