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不做_老媽子_,抗挫折的孩子不依賴(2)(2 / 3)

為此,父母們開始千方百計地盡自己所能,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對孩子百依百順,舍不得批評和管教。殊不知,正是這種過分驕縱和百般溺愛,導致了孩子心理如此不堪一擊。

所以,想要避免孩子的"蛋殼心理",父母們就必須杜絕溺愛,並從以下幾個方式入手鍛煉孩子,讓孩子的內心強大起來:

1.鼓勵孩子,在挫折麵前要充滿信心

當孩子遭遇挫折和失敗時,父母最好保持樂觀的微笑,並說一些鼓勵的話,以此來增強孩子麵對挫折的勇氣。父母的行為會讓孩子認識到,遭遇挫折和失敗沒什麼可怕的,這次失敗了,下次再努力就是了,隻要不被挫折打敗,就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2.為孩子塑造一個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

在積極樂觀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困難和挫折麵前才更容易挺直腰杆,堅忍不拔。所以,要想讓孩子具有樂觀的心態,父母首先要給他塑造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這種氛圍來源於父母的樂觀、自信、豁達,父母的這種態度將深深影響和熏陶你的孩子。

比如,某天早上你出門上班時,碰巧下起雨來。這時候,千萬不要說:"真倒黴,偏偏要出門的時候就下雨!",因為這樣說,並不能改變下雨這個事實,卻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糟糕情緒。如果換一種說法,比如你說:"呀,太好了,下雨了!綠樹和小草都會長得更快一些了。"這樣的話語不但會給自己帶來一個好心情,同時也會將快樂傳遞給孩子。長此以往,父母的這種良好心態就會讓孩子受到影響,使他無論麵對何種環境,都能夠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

3.為孩子樹立敢於克服困難的榜樣

我們都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於孩子來講就更為重要。因此,父母就應在孩子麵前表現出不怕困難、敢於克服困難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向孩子講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長的故事,讓他進一步感受榜樣的力量。

必須承認,對任何人來說,挫折和失敗都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同樣如此。而"蛋殼心理"會讓孩子沒有勇氣去迎接挑戰,因為他們的內心裏總是充滿著對失敗的恐懼。這樣的孩子,即使將來進入社會,也會被現實"折磨"得遍體鱗傷。

想必沒有一個父母會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狼狽的樣子,那麼從現在開始,就行動起來吧,多給孩子一些引導,及早培養孩子樂觀麵對失敗的能力,那麼,你的孩子自然不會染上所謂的"蛋殼心理"了。

細節13: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有一本名叫《卓婭與舒拉的故事》的書,主要描寫的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青少年英雄。裏麵有一個故事,很符合我們本節讓孩子獨立思考的主題:

卓婭和舒拉好姐妹。卓婭雖然是一個好學的學生,但她的數學和物理學起來比較吃力。這兩門功課,卓婭經常要做到深夜,可是她始終不讓舒拉幫助她。有很多次都是舒拉早已準備第二天的功課了,可是卓婭仍然在做當天的功課。

"你做什麼呢?"舒拉問。

"代數。算不出這道題。"

"算了,讓我來給你算。"舒拉說。

"不用,我自己再想想怎麼做吧。"

時間一點點地流逝,轉眼間一小時就過去了。舒拉說:"我去睡覺了。答案就在這裏,你看看吧。"

卓婭連頭也不抬,又做了很長時間。困了,她就用冷水洗臉,洗完後仍然坐在桌旁算題。

第二天,她的數學作業得了優。可是,隻有舒拉知道這個"優"的代價多麼大。這個代價就是"獨立思考"。

由於受現代教育觀念的影響,現在很多父母開始注重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可是獨立性又是個題目頗大的話題,許多家長感到無從著手。其實,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對於正處在學習和身心成長發育過程中的孩子們來講,獨立思考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但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多數現實情況則是:很多孩子在生活上或者學習中有了困難,就向父母伸手要答案。如果父母對孩子有問必答,時間長了,孩子會養成依賴的習慣,遇到問題時不會獨立思考,這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一點好處。

實際上,孩子隻有從小學會獨立思考,才會更具有創造力,長大後也能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作為父母,最重要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他懂得如何去思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並為自己的人生繪出美好的藍圖。

關於勤於思考這一點,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人盧瑟福十分推崇,有一個這樣的小故事可以證明這點:一天深夜,盧瑟福偶然發現一名學生還在實驗室埋頭工作,便好奇地走上前去問他:"今天上午你在做什麼?"學生答道:"在做實驗。""那麼下午呢?"學生說:"做實驗。"聽學生這樣回答,盧瑟福不禁皺起了眉頭,然後繼續問他道:"你晚上在做什麼呢?""也在做實驗。"學生說完奇怪的看著老師,不知他想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