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不做_老媽子_,抗挫折的孩子不依賴(2)(1 / 3)

比如,對於3~4歲的孩子,可以教給他認識硬幣、紙幣,並知道大小;對於5~7歲的孩子,父母應該讓他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以及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到了7~11歲這個階段,父母要讓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錢,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個人賬戶,並讓他認識到儲蓄在滿足未來需求方麵所起到的作用;到了11~14歲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怎樣提高個人理財能力,比如讓他知道在哪些情況下才可動用儲蓄;到了14~16歲這個階段,父母可讓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相關服務,比如怎樣儲蓄和怎樣進行預算等。

這樣的做法,既能讓孩子具備慷慨大方,助人為樂的良好品格,又不會毫無原則地大手大腳地揮霍錢財。同時,孩子還能夠學會珍惜金錢,但又不至於斤斤計較。

2.父母要"摳門",絕不富孩子

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由於受到幾個大人的寵溺,孩子往往就是家裏的那顆小太陽,無論是富裕的家庭還是貧窮的家庭,都會盡可能讓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怎麼能體會到什麼是"貧窮",而在他心裏隻知道"隻要我要,就一定得實現"。

明宇的父母是軟件經銷商,前些年因為生意好,掙了不少錢。明宇也因此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可是去年,由於生意不好做,又趕上被人"黑"了很多錢,明宇的父母將財產損失得精光。可是,就在這種情況下,明宇還像從前那樣,向父母要錢還是獅子大開口:"爸爸,現在人家都用"蘋果第五代"了,我現在還是"第三代"呢。您給我5000塊錢,我要買個"第四代"。"

爸爸既愁苦又無奈地說:"可是你的手機並不差呀,又沒壞,幹嘛非得換新的?"明宇卻說:"可是畢竟是老產品了,讓我在同學們麵前沒麵子啊。"

聽兒子這麼說,明宇爸爸生氣了,強壓著怒火說道:"明宇,我們家長生意上出來狀況,這你是知道的,現在還張口要這麼多錢買新手機,你難道不替我和你媽媽想想嗎?"

明宇卻不以為然,繼續說道:"我知道咱家最近沒錢,所以我沒說要最新的呀,隻要5000塊錢還不行呀。再說,即使再窮,5000塊錢還是有的吧?反正我是要定了,你必須得給我買!"

像明宇這樣的孩子,攤在哪個父母身上都會懊惱。可是這是明宇的父母自己種下的苦果,又怨得了誰呢?是他們把孩子慣壞了,以至於在危難時刻還得受兒子的"勒索"。所以,父母們不管家庭條件如何,都不要教官孩子,否則隻會讓他們養成像明宇這樣自私自利、盲目攀比的性格。

如果一個孩子不懂對金錢的使用,必然會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因此,要想讓你的孩子像洛克菲勒那樣,而不是像明宇這樣,那麼就對他進行理財教育吧。

這樣,他就會樹立正確的金錢意識和經濟意識,懂得用勞動去獲取金錢,懂得合理地使用金錢。由此看來,理財能力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而是讓孩子能夠成為積極能幹的、健全的新時代人才的基礎。

細節12:讓孩子遠離"蛋殼"心理

澄澄是個"421"家庭中的"1",作為6個大人中間的獨苗苗,澄澄簡直像寶貝一般受到寵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從來不讓他受一點委屈。上學後,澄澄也很爭氣,整個小學階段,每次期末考試都會捧回獎狀,親戚朋友無不羨慕澄澄父母有個好女兒,同班的同學無形中也願意圍在澄澄周圍。

在耀眼的光環下長大的澄澄,小學畢業後又很順利地考入了一所理想的重點中學。

可是,從這時候開始,澄澄感受到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變化。因為新的班級裏,同學們個個都頂呱呱,這讓澄澄原來的優越感一下子全沒有了。課堂上,澄澄回答不出來的問題,總有其他同學好像不假思索就能說出答案;老師也不像小學一樣,目光在澄澄身上停留的時間少多了;開學的第一個月要選舉班幹部,澄澄落選了;英語課上,老師讓大家聽寫單詞,澄澄隻寫對了一半……

和幾年小學時光相比,澄澄感覺自己如同掉進了地獄。這一係列的打擊,讓原本樂觀的澄澄突然感到了茫然,每天都是鬱鬱寡歡。期中考試,她的數學成績居然更是倒數第三!她覺得,自己沒有臉麵見父母了,於是在放學路過河邊時,縱身跳了下去……

看完這個故事,著實令人愕然。顯然,故事中的澄澄是非常脆弱的,當遭受一點失敗,就開始氣餒,全然否定自己,以至於置最寶貴的生命於不顧。對於類似澄澄這樣的孩子,人們形象地將其稱為"蛋殼心理"。

顧名思義,蛋殼心理,就是指像雞蛋一樣基礎即破,脆弱是它的本質。縱觀目前的孩子,像朵朵這種有著蛋殼心理的情況並不少見。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如此脆弱呢?

答案可以用一句話來簡要概括,那就是:家庭教育不當。

或許很多父母秉持這樣的心理,自己以及自己的父輩當年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累,到自己孩子這時候,條件優越了,就盡可能地讓孩子多享受,少經曆甚至不要經曆任何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