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不做_老媽子_,抗挫折的孩子不依賴(3)(2 / 3)

為了不讓孩子成為以上兩種類型,無論是什麼性格的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都要認識到,對孩子的養育過程,實際上應該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承擔、共同成長的過程,也是發現他的優點,引導他更好生活和生長的過程。因此,在孩子麵前,父母應適當示弱,給予他成長的機會,適當讓他表現自己,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同時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美國心理學家戴爾說得好:"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實驗自己的能力,去學會如何應付危險的能力。不要為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任何事情。如果父母過多地做了,那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們的自立與自信。"

在一對夫妻隻有一個孩子的今天,父母都應該懂得:孩子不是任何人的附屬,他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的。父母要尊重他們獨立和探索的欲望,而不應該將孩子禁錮在自己的臂彎裏。

那麼,就請父母們從給孩子一個獨立的,可以自由活動的空間開始吧。對於這個空間的建設,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見,或者幹脆完全由他來布置,比方書桌、書櫃、玩具、圖書、裝飾品及各種學習用品等的選擇和擺放,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就好。這樣孩子會感受到自己可以獨立地支配這一方小天地,那麼他就會從內心裏感到自己是它的主人,更是自己的主人。

細節15:不動手去做,獨立隻能是空談

11歲的程毅是個聰明活潑的男孩,各方麵表現都不錯。但是最近,媽媽發現兒子身上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隻說不做。比如,有時候看到媽媽打掃房間累得夠嗆,他就會說:"媽媽,以後我的房間自己打掃就行,不用您給我幫忙了。"

可是到了房間亂了的時候,程毅卻沒有行動,等著媽媽為自己打掃。還有一次,他告訴爸爸說,同學們都自己做了"棱鏡片",光線進到那裏麵就會變得五顏六色的,非常好看,周末也要動手做一個。可沒過幾天,他就央求爸爸去給自己買了一個回來。對於兒子這種隻說不做的行為,程毅的媽媽很擔心,她怕兒子會一直這樣下去,所以就準備找機會引導一下。

一次,程毅放學後對媽媽說:"媽媽,我們就要期末考試了,明天早上6點鍾你就叫我起床,我要起來複習功課。"媽媽知道程毅平時就不愛早起,6點鍾他肯定起不來,她心裏想正好就這個機會得和孩子談談。

果然,媽媽6點叫程毅起床的時候,他翻了個身,然後又睡著了。媽媽生氣地把他的被子掀了起來說:"不許睡了,你不是讓我叫你起來學習嗎?"程毅迷迷糊糊地說:"太早了媽媽,我還很困呢。"媽媽沒理他,硬把他叫了起來。

洗漱完以後,媽媽把程毅叫到了客廳,看見程毅氣呼呼的樣子,她說:"程毅,媽媽發現你現在有一個毛病,就是平時的想法很多,但是從來都不去認真做。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程毅看了看媽媽,沒有說話。媽媽接著說:"有想法是好的,這就說明你有要行動的意識,但是想法不付諸行動就永遠隻是想法而已。你明白嗎?昨天晚上你告訴我6點叫你起床,那你今天就一定要6點起床,這樣才說明你是一個想法和行動一致的優秀的人。"程毅低著頭,說:"對不起,媽媽,以後我會改正的,我會做一個優秀的人的。"

想法如果是很多個"0",那麼行動就是最前麵那個"1",也就是說,不付諸行動就將永遠隻是想法而已,隻有把想法付諸實踐才有可能產生實際效果。如果你的孩子也像故事中的程毅這樣說得比唱得好聽,卻總是不見有任何行動,那麼他就隻能算個"嘴把式",獨立也就無從談起了。

顯然,多數父母都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大家也都千方百計地為改掉孩子光說不做、言行不一的"惡習"而采取著措施。但是,我們發現,很多父母對此往往會下"最後通牒",要求孩子必須保證做到自己所說的話,實現自己所做的"承諾",卻從不考慮孩子的具體情況。結果常常是孩子被逼無奈地答應了,可最終並沒能做到,於是父母就給孩子多加了一項罪名。

看得出,用這種方式去改變孩子的行為最終往往會適得其反。像上麵故事中程毅媽媽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她發現兒子隻說不做的問題後,沒有立刻指責,而是找準時機進行了一番教導。這樣,孩子就不會從心理上排斥大人的告誡,而且會更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努力改正。

同時,特別提醒一下父母們,對於孩子說得多做得少的行為,父母不必太過焦慮。從心理學來看,意識和行為的發展,一般來說是緊密相連的。意識決定著行為,行為又反過來體現著意識。

但是,由於孩子的認識發展跟不上,常常會造成認識和行為的脫節的現象。這就容易導致孩子雖然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但由於意誌力薄弱、自製力不強,讓他們說了不算,想到卻做不到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對於孩子這種"無信"行為,父母不要看成是道德敗壞、撒謊等,更不要因此而打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