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笑笑就把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地告訴了媽媽,媽媽聽後不但沒有指責她的粗心大意,反而安慰他道:"別難受,咱們認真吸取這次的教訓,下次做事細心點就是了。""我真沒用,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笑笑非常沮喪,沒了一點自信。"傻孩子,誰都會有因為粗心犯錯誤的時候,爸爸媽媽也犯過這樣的錯誤呢。"笑笑媽表示對女兒的理解。"真的嗎?"笑笑對媽媽的話將信將疑。"嗯,隻要你知錯就改就是個好孩子!"媽媽鼓勵著女兒。聽了媽媽的話,笑笑終於露出了放心的笑容:"那我以後一定注意,再也不犯這種粗心的錯誤了。"
或許是孩子本身性格的原因,也或許是受到父母及別人影響導致,我們會發現一些孩子身上帶有追求完美的成分。做一件小事,他們也要盡力做到萬無一失,這種表現固然會精益求精,但孩子的這種心理則會導致他們害怕犯錯,害怕自己做不好。
一旦發生了錯誤,他們就自怨自艾,覺得自己很不中用。這時候,父母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如若不然,長此以往,這種追求完美的心理會阻礙孩子健康的成長。
對於"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句話,爸爸媽媽們都不陌生,它是在告誡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完美的人也是沒有的。一個再優秀的人也會有自身的缺點錯誤,也會有麵對失敗與挫折的時候。而對於孩子們來說,因為年紀小、閱曆淺、心智尚未成熟,他們往往不能正確地看待學習生活中的失敗與挫折。為此,做父母的應盡力引導孩子能夠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並適時地鼓勵孩子,讓孩子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1.防止孩子因失敗而出現消極態度
孩子受慣了表揚,有時候遭受一點失敗或挫折,就深感自卑、沮喪,消極態度就像龍卷風頃刻間襲卷他們的心理,讓他們從此一蹶不振,甚至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氣信心。麵對這種情況,父母千萬不能責怪孩子,對他進行冷嘲熱諷,而要安慰他、鼓勵他、支持他。
比如,孩子的考試成績退步了,正為此感到難過。這時,父母可以告訴他,或許這隻是偶然因素,這也隻能說明前一個階段的學習情況。雖然你暫時有點落後,但是隻要你努力,下次肯定能趕超上來的;當孩子遭受小夥伴的冷落時,父母不要奚落孩子連個好朋友都交不到,而應該敞開懷抱告訴孩子,誰都可能失去朋友,但是隻要覺得自己做得問心無愧,在往後的日子裏,還會交到好朋友的。再說,在沒有好朋友的日子裏,還有爸爸媽媽這兩個大朋友陪伴著呢!
相信,孩子聽了父母這樣的話,就會將原本放在無謂的感歎上的注意力,轉移到積極的方向上來,從而可以重新振奮勇氣、重拾信心。
2.引導孩子從失敗中獲取戰勝困難的力量
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曾把"接受不完美"作為其人生的哲學理念。他認為,不完美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在失敗和失誤麵前,不能抱有消極的態度。他說:"對我來說,承認自己的錯誤是一種驕傲,一旦我們認識到理解上的不足是人類的先天性特征,犯錯就沒有恥辱可言,恥辱的隻是不能糾正錯誤。"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又何嚐不是如此?在孩子犯錯後,父母要做的是引導他經驗和教訓看作寶貴的、紮實的禮物,因為這些都是他用沉重的代價換來的。隻有總結出失敗的教訓,才能讓自己增長經驗、磨煉意誌,為將來的勝利打下基礎。
說到底,孩子的內心都是敏感而脆弱的,他們希望自己什麼都好,企圖讓自己成為一個永遠不會犯錯的"神童"。可是哪有不犯錯的人呢,更何況是孩子?當孩子因為犯錯誤而有一種挫敗感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指責或者對孩子的感受漠不關心,而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挫折,這樣才能幫助他們盡快走出失敗的陰影,重新踏上光明的旅途。
細節31:引導孩子學會適時地自我反省
德陽和雲濤是穿著開襠褲一起長大的兩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都是要好的朋友,一直形影不離。同時,他們倆性格也都近似,都是活潑開朗,要強好勝。不過他們倆在為人處事的方式上截然不同。
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德陽和雲濤被分到了同一個班裏。這時候,兩個好強的孩子都想當"官"。可是,老師隻給了他們倆每人一個無足輕重的"職位":德陽是生活委員,雲濤是勞動委員。雖然如此,雲濤什麼也沒說,隻是默默地做著自己該做的工作,而且很愛幫助同學,比如作業不多的情況下,他會留下來和做值日的同學一起打掃教室衛生;有的同學課桌螺絲鬆了,他會找扳手來擰緊……不到半年的時間,雲濤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下學期班幹部換屆選舉的時候,雲濤被民主選舉當上了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