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孩子小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動手能力,所以父母要放手讓他們鼓搗一些東西,他一旦完成了某件事情,父母就會給予鼓勵。比如,當孩子把自己的房間打掃得非常幹淨整潔的時候,父母經常會說:"女兒真能幹,把房間打掃的這麼幹淨。"其實,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去誇獎孩子:"女兒真能幹,房間打掃的這麼幹淨,媽媽覺得,誰待在這個房間都會感到舒服的。"顯然,這樣誇獎的結果不僅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能幹,還讓她知道了自己的勞動還可以給別人帶來好處。
如果您也能夠將類似的誇獎方式正確地運用,那麼在不久的就愛那個來,你的孩子就會告別"唯我獨尊"的錯誤心理,能夠更多地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了。
細節29:引導孩子把錯誤轉化成鍛煉的機會
澈澈是個10歲的小姑娘,性格開朗,愛好廣泛。由於好奇心強,澈澈時不時地要做一些父母允許範圍之外的事情。
比如,有一天周末,澈澈把作業做完後想出去玩,可天下雨了,爸爸媽媽不同意冒雨出去。澈澈為此有些不開心,當看到媽媽從米袋子裏舀米的時候,她忽然有了主意。於是,趁著媽媽不注意,澈澈偷偷到廚房的米袋子裏抓了一些米,然後放到自己房間的地板上踩著玩。
澈澈的做法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媽媽並沒有批評她,而是溫和地對澈澈說:"澈澈",媽媽知道你想出去玩,可是你感冒剛好,在這種雨天裏出去對身體很不好,萬一再被淋感冒了,你又要打針吃藥的,多痛苦呀!你如果是和媽媽賭氣抓大米出來踩,那麼你想沒想過,大米是我們吃的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來的,爸爸媽媽又用錢從市場上買回來。你常給我們背誦那首《鋤禾日當午》,裏邊告訴我們要珍惜糧食的話,你難道忘了嗎?"
澈澈聽了媽媽的話,有些不好意思了,低頭不語。媽媽接著說:"這件事雖然不該做,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媽媽覺得,你還是很有創造力的,居然能夠把大米當玩具,而且玩得不亦樂乎。這也是你能力的體現呀,媽媽為此感到開心呢。"
聽媽媽這麼一說,澈澈剛才的情緒逐漸消失了,因為她看到了媽媽從自己錯誤行為中尋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澈澈平靜地看著媽媽,說道:"媽媽,踩大米的確是我的不對,我隻顧任性要出去玩,沒想到你們會擔心我的身體。以後我不會拿大米玩了,不過我可以找一些家裏沒什麼用處的東西做替代品,把他們開發成我的玩具。媽媽你看怎麼樣?"
此時的澈澈媽,早已笑得合不攏嘴了。
我們常說,孩子是在錯誤中不斷成長起來的。作為父母,必須允許孩子犯錯,同時還要正確地對待他們犯下的錯誤。任何一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何況是年幼的孩子。由於孩子的好奇心強,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他們總喜歡不斷地探索,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也正是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會習慣性地去做一些或許不該做,不能做的事。在他們看來,結果怎樣不重要,自己先做完再說。
麵對這樣的情況,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是怎樣做的呢?是慢慢地引導自己的孩子,讓她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該做,還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對孩子進行嚴刑拷打?事實證明,很多父母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到理性,而責怪甚至打罵就是父母常用的解決方式,以求讓孩子記住以後不能做這樣的事情。
豈不知,父母這樣做不僅傷害了孩子強烈的自尊心,同樣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心靈的成長。父母隻有正確地麵對孩子的錯誤和盲目,理性地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才有可能讓孩子的事物演變成鍛煉的機會。
1.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了父母的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難以做到萬無一失,更何況是涉世不深,各方麵還未發育成熟的孩子。所以,父母們要認識到,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是作為父母,我們要理性地對待孩子的錯誤,並幫助他們分析錯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