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挫折,是因為孩子思想狹隘所致,有些挫折是孩子力所不及所致。此時,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幫助與鼓勵,孩子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才會選擇勇敢地穿越挫折。
當然,父母也應該明白,挫折並不是越多越好。畢竟,人的意誌力是有一定極限的,壓力太大,會使其人格發生根本性變化,從而變得冷漠、孤獨、自卑,甚至執拗,意誌力就會越發頹靡。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非常不利!
細節34:讓孩子把挫折看作成長的機遇
甘地夫人是印度前總理,她不僅是一位出色的領袖,更是一個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好母親。
在她看來,我們的生活中既會有幸福,也少不了坎坷。教育孩子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健全的人格,讓孩子能夠從容不迫地應對日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而作為母親,就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孩子具備這種能力,讓孩子學會坦然麵對挫折,努力克服困難。
舉個例子。在甘地夫人的大兒子拉吉夫12歲那年,因為生病需要進行一次手術。當時拉吉夫對這次手術深感害怕。當時,主治醫生原本打算說一些"善意的謊言"安慰拉吉夫:"手術並不痛苦,你用不著害怕。"
但是,甘地夫人卻對他說:"孩子已經懂事了,撒這樣的謊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她沒有采納醫生的意見,而是來到兒子身邊,平靜地對他說:"媽媽需要告訴你一個問題。第一,手術做完之後的幾天,是很痛苦的;第二,你的痛苦隻能自己承受,誰都代替不了,所以,你必須做好心理準備;第三,流淚和叫苦對減輕痛苦一點作用也不會產生,而且還有可能引起頭痛。"
聽了母親的話,拉吉夫勇敢地接受了手術。手術後的恢複過程中,拉吉夫並沒有因傷口的疼痛而哭泣,也沒有叫苦,隻是勇敢地承受了這一切。
我們不得不為甘地夫人而豎起大拇指!她的看似狠心的教育,讓孩子趕走了恐懼,用充滿勇氣的心迎接了一次巨大的挑戰。
其實,正如甘地夫人所說,生活中既會有幸福,也少不了坎坷,我們的孩子總會經受失敗和挫折。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微笑著麵對挫折,當孩子具備了這種"挫折抵抗力",那麼挫折麵前的他,不會輕易趴下,而是會像皮球一樣被拍過後能夠高高地彈起。
一位日本學者說:"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對孩子進行努力教育和挫折教育,讓他們在失敗中學到本領,將來才能自食其力。"確實,在人生這艘大船裏,永遠沒有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挫折和坎坷。話說回來,也正是這些挫折和坎坷,讓我們體驗到戰勝它之後的快樂和滿足。
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要怕孩子遇到困難,隻要給予正確的引導,那麼孩子在經曆困難並戰勝之後,會感受到不一樣的自信和快樂。
1.有意地設置障礙,培養抵抗挫折的能力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孩子的成長道路平坦,事事順心,那麼一旦遇到困難,孩子就會束手無策,情緒緊張,從而走向失敗。所以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創設挫折情境,讓孩子獲得對挫折的適應能力,培養孩子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遇到困難時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並能衝破阻礙,奔向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據環境為孩子設置一些接近現實的小障礙,比如,孩子做作業遇到了困難,不要急於告訴孩子答案,而是讓孩子自己思考,獨立地解決。父母隻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指導和啟發。當然,需要提醒父母們的是,為孩子設置障礙時必須結合孩子的年齡和性格等特點,因為多次的失敗,可能會讓一些孩子變得自卑。
2.鼓勵克服困難,培養抵抗挫折的勇氣
遇到困難後,都會有兩種可選擇的態度:一種是氣餒、退卻;一種是積極應對,讓自己得到鍛煉。而由於孩子的承受能力較弱,一般情況下遇到挫折後就會垂頭喪氣。這時候,如果父母能夠鼓勵孩子麵對現實,那麼就會幫助孩子勇敢地向困難發起挑戰。例如,當孩子第一次摔跤,如果父母對孩子說"別怕,摔一下算不了什麼,兒子最勇敢了",那麼孩子就會拍拍塵土,自己站起來;如果父母對孩子大驚小怪地喊叫"寶寶沒事嗎?摔得很疼吧?",這就會讓孩子感覺好像發生了什麼大事,變得手足無措起來。
家長如此不同的反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對待困難的態度,可想而知,第一個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更有勇氣去麵對。
3.教孩子學會"跟自己作對"
古人用"勞其筋骨"來告誡人們要磨煉意誌。其實這一點用在孩子身上也甚為合適。現在的孩子們大多沒經曆過什麼風風雨雨,所以要想鍛煉他們,就得讓他們有意識地和自己作對,不斷地向自己發起挑戰。比如,自己不是很有耐力,就讓自己每天堅持跑長跑;自己沒有很好的記憶力,就要強迫自己找一些東西來記住。通過這樣的訓練,孩子的意誌品質會得到很強的鍛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