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一情況,媽媽隻好給她定下鬧鍾,並讓她臨睡覺前說十遍:"我一定能按時起床,以後不再用媽媽叫"。媽媽用這種自我暗示與激勵的話,要求女兒每天晚上說10遍。慢慢地,可可隻要鬧鍾一響就能夠起來了,再也不用媽媽來催促了。
平時,父母可讓孩子多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說:"我能行""我一定圓滿完成任務""我是最棒的"等。那麼,孩子在多次進行這樣的心理暗示之後,他的行為慢慢地就會朝心理暗示中的目標靠攏。
3.合理引導,教孩子多看別人的優點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當我們看到別人身上的長處,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的時候,我們才會不斷地奮鬥,努力向別人的長處看齊,彌補自己的短處。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自我激勵的方法。
慧慧有著比較強烈的嫉妒心,當看到別的小朋友在某一方麵超過自己時,就非常不舒服,於是,她就會有意識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因此沒有幾個同學願意和她玩。
對於女兒的這一情況,媽媽了解之後,就教育她說:"別人比自己優秀,你應該努力趕上,甚至超過他,而不應該去嫉妒,這對你沒有任何好處。"
經過媽媽的一番教導,慧慧覺得媽媽的話很有道理,從那以後再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她就不再去嫉妒,而是暗下決心,努力向對方學習。結果,慧慧在各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作為孩子,他能否進行自我激勵,將直接決定著他思維,進而是行為,最終的成果。一個善於進行自我激勵的孩子,往往能發掘出自身存在的巨大潛力,從而跨越前進旅途上的困難,直達成功的彼岸。而一個不善於自我激勵的孩子,每當遇到一點挫折就牢騷抱怨,或者自怨自艾,這樣隻能使之停止不前,以失敗而告終。
沒有哪個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後者。既然如此,那就教會我們的孩子學會自我激勵吧,讓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給自己加油,這樣才能堅忍不拔,走向成功。
細節38:樂觀麵對失敗,風雨過後就是彩虹
馮濤在一所重點小學的實驗班上學,成績優異的他,考試得第一是"家常便飯"。為此,大家為他起了個綽號:"永遠的第一名"。
可是,這個綽號在叫了幾年之後,卻在小升初的考試中戛然而止。這次馮濤考砸了,憑他那點分數,別說上重點中學,就連二級以上的中學都考不上。
當看到分數的那一刻,馮濤傷心地哭了。他躺在床上想:完了,一切都完了。
頓時,馮濤恨不得打自己幾下。
媽媽看到兒子這樣氣急敗壞的樣子,溫和地說:"誰的人生路上總能夠一帆風順呢?挫折是難免的,對於堅強的人來說,失敗更能磨煉他的意誌。媽媽相信你,隻要用樂觀的心態去麵對這次的失敗,你就會戰勝它的。"
聽完媽媽的話,馮濤沉思了一會,他想到了自己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句話:生活中,總會遇到許多的小失敗和小挫折,但是,隻要不放棄,繼續快樂地生活,樂觀地麵對失敗和挫折,那我們就稱得上是生活的強者!
自此之後,馮濤發奮學習,在媽媽的幫助下,製定了合理而周密的學習計劃,一步步地實踐著。就這樣,馮濤的各科成績都進步得很快,到初一上半學期考試時,馮濤已經名列前茅了。上到初二時,校長還破例批準他直接升入高中。
網絡上、電視上不乏這樣的新聞出現:一個成績差的孩子因為受不了老師的批評,離校出走了;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為一次沒考好跳樓自殺了;一個孩子因為父親凶了他兩句便親手殺害了自己的父親……這種消息不絕於耳,這種事情令人錯愕。
為此,家長們開始困惑,老師們也開始困惑,甚至整個社會都在困惑: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孩子們的心變得如此之脆弱呢?
究其根本的原因,其實是我們對孩子的"愛"給得太多了,以至於讓孩子缺少了獨自麵對挫折時的勇敢與堅強,走上了條條不歸之路。
通過上麵的故事可以看得出,馮濤有一個智慧的媽媽,正是她的引導和鼓勵,讓孩子找回了樂觀的心態與奮進的動力。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向馮濤的媽媽學習一下她的那種培養孩子"勇敢麵對挫折"的聰明與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