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都難免會遭受挫折和失敗。我們發現,一些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失敗後,會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解,以推卸責任。有的孩子還會因為挫折和失敗而產生不良情緒反應,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所以,一旦發現孩子遭遇挫折,父母就要對他進行適當的引導,鼓勵他麵對現實,勇敢地向困難發起挑戰。
1.及時疏導,幫助孩子正確理解挫折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困難是經過努力就可以克服的,還有很多是無法戰勝的。當孩子受到重大挫折的時候,家長不應該置之不理,采取"無視"的態度,而應該及時疏導,幫助孩子認識挫折、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進而正確理解挫折。同時,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明白挫折本身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有正確的態度,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要教育培養孩子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也非一日之功。這需要貫穿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從小就要重視,從點滴的小事抓起,如果隻靠短時集中突擊教育,而平時給予孩子百般的嗬護,那麼孩子是很難具有堅強的挫折承受力的。
2.鼓勵孩子充滿信心地戰勝挫折
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可以用鼓勵的話語,樂觀的微笑,讚許的目光來增強孩子麵對挫折的勇氣。這會讓孩子知道,麵臨挫折和失敗,沒什麼可怕的,這次失敗了,下次再努力就是了,隻要戰勝了挫折,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挫折失敗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同樣如此。如果不能引導他們積極樂觀地麵對失敗,那麼將會使他們不能很好地適應集體生活,不敢正確麵對生活中的小波折,繼而影響其人格的發展和完善。因此,父母的引導勢在必行,而且應及早培養孩子樂觀麵對失敗的能力。
細節39:培養耐心,讓孩子"耐得住性子"
旭旭雖然聰明伶俐,活潑可愛,但他很缺乏耐心。比如,在考試的時候,他完成得很快,卻總是急於趕緊交上去,好獲得"第一個交卷"的"殊榮"。因為他不檢查,常常本來會做的一些題目,也因為不細心而丟掉了分。
在生活中,旭旭的急性子就表現得更明顯。就拿吃飯來說,有時候飯剛從鍋裏盛出來,還很燙呢,他就急不可耐地吃一口,自然被燙得齜牙咧嘴的。即使玩耍的時候,旭旭也常常耐不住性子。比如,搭一個較為複雜的積木,由於得對照圖紙,一點點地拚,一開始旭旭還能夠認認真真地拚幾塊,可越往後他越急於求成。在無法達到目標的時候,他就氣急敗壞地放棄遊戲。
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很多,旭旭的父母為此也很無奈。他們不知道兒子為什麼性子這麼急,擔心這樣下去對他長大後會產生不利影響。
像旭旭這樣耐不住性子的孩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並不少見。很多父母認為,這可能和孩子本身的性格有關,屬於"先天"範疇,很難改變的。其實並非如此。之所以這樣,先天因素隻占很少一部分因素,更多的原因還是來自於孩子受到了太多的寵愛,凡事都要"唯我是從",大人稍一耽擱,他就急不可耐,哭叫連天。如果家長妥協,那麼孩子的急性子可能就會變本加厲,越來越容易急躁,越來越沒有耐心。
可是,父母們可曾知道,能不能耐得住性子,對於孩子未來人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呢!
我們來看一個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所做的實驗。
實驗者為這個實驗定名為"成長跟蹤實驗"。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沃爾特·米切爾選擇了一所幼兒園,並在幼兒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將一些非常好吃的軟糖按每人一顆發給這些孩子,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就隻能吃手裏這一顆;如果等20分鍾後再吃,則能吃到兩顆。在美味的奶糖麵前,任何孩子都將經受考驗。
在這批兒童中,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決心等待對他們來說是無盡期的20分鍾。為了使自己堅持到最後,他們或閉上眼睛不看奶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最後,他們終於熬過了對他們來說漫長的20分鍾,吃到了兩顆糖。
沃爾特·米切爾和他的實驗人員把這個實驗一直繼續下去,他們對接受實驗的孩子進行了追蹤調查,這項實驗一直持續到孩子們高中畢業,結果發現:在4歲時就能以堅忍的毅力獲得兩顆軟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而不急於求成,表現出更強的社會競爭性、較高的效率和較強的自信心,更加獨立、主動、可靠,能較好地應對挫折,不會手足無措和退縮,為了追求某個目標,他們像幼年時一樣,仍能抵製"即可滿足"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