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培養頂天立地的小大人,抗挫折的孩子能抗事(4)(1 / 3)

總而言之,對孩子耐性的培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裏堅持為之。通過平時的一件件小事,對孩子進行鍛煉和培養,那麼孩子就會逐步得到提高。需要提醒能夠的是,孩子的耐心容易出現忽進忽退的現象,父母們發現這種情況後不必著急,隻要耐心地坐下來和孩子分享原因及對策,就能順利地幫助孩子逐步克服急躁的情緒,變得耐性十足。

細節40:教孩子學會靈活應變

網絡上曾傳播著這樣一個故事:

卿卿的父母因為有急事,晚上都回家很晚。這下可愁壞了11歲的卿卿。下雪後,不知所措的卿卿坐在家門口的樓梯上,苦苦等了五六個小時,如果不是被好心的鄰居發現並領回家中照顧她吃飯,她很有可能就在門外待到深夜了。

當天晚上,隔壁鄰居齊阿姨下夜班後回到家,發現卿卿在門口坐著哭,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原來她爸爸媽媽臨時有急事回不了家。我心裏正想埋怨孩子的父母,可以一看她家門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讓卿卿回來後直接去奶奶家裏過夜。

卿卿說,她根本沒注意那張紙條,隻顧哭了。好心的鄰居覺得太晚了,再讓卿卿去奶奶家很不方便,於是就把她領到自己家裏,安排食宿。

其實,卿卿都上小學五年級了,按說這麼大的孩子能夠獨自麵對一些問題,可她見門鎖著,自己進不了家,就這樣幹等好幾個小時。如果她能夠臨陣不慌,想想辦法,可能就會發現父母留的紙條;退一步講,即便沒發現紙條,卿卿在等到一定的時間之後,趁著天色不晚,也該去距離不太遠的奶奶家。

之所以如此,很可能和她父母平時凡事一手包辦有關。當遇到一些突發事件,自己應變的能力之差就顯現出來。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父母們的擔憂。

同樣是孩子,同樣是遇到困境,美國小孩的做法卻是另一個樣子。

有這樣一則報道,美國一個隻有7歲大的孩子,一次突遇大雪,並且與外界失去了通訊聯絡。而那天,他的母親進入迎接一個新生命的臨產狀態。這個5歲的孩子並沒有慌張,而是成功地幫助母親分娩了弟弟。

試想,如果這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也像卿卿那樣感到無助,隻會用哭來麵對的話,那麼他的母親和弟弟可能會遭遇不測。而他在困境麵前,沒有緊張和慌亂,成功地幫助了母親。兩相比較,孩子的差距我們應該清清楚楚感受到了。

事實上,孩子生下來就是個獨立的個體,當他步入幼兒園,脫離開父母的懷抱,就已經成了一個社會人。麵對紛繁複雜的生活環境,麵對突如其來的事態變故,要保證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我們在教育孩子成才的過程中,就一定要隨時注重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使孩子掌握高超的應變技巧。隻有這樣,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孩子才能夠臨危不亂,沉著應對。也隻有這樣,才能將有可能產生的損害降低到最低限度,獲得最好的結果。

1.設置一些情景,演練孩子的應變能力

孩子的應變能力是指日常生活中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父母可利用現有的條件,有意識地位孩子設置一些"突發事件",通過經常性的演練來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

比如,父母去上班了,隻有孩子一個人在家。這時候突然有人敲門,怎麼辦?或者隻有孩子和姥姥在家,奶奶突發重病,孩子該怎麼處理?或者忽然停電了,孩子該怎樣去點蠟燭、打開手電筒;或者遇到陌生人問路,怎麼樣才能避免被騙……

諸如此類的緊急情況,父母可以通過假設場景來鍛煉孩子的靈活應變能力,讓孩子學會不慌張,不莽撞。

2.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

我們常說理論要付諸實踐。的確,即使說得再頭頭是道,沒有切實的實踐,也是難以出實際效果的。在培養孩子應變能力這方麵同樣如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參加富有挑戰性的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他很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這時候父母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正是培養孩子應變能力的過程。

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擴大孩子個人的交往範圍的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因為當學會了應對各種各樣的人,孩子自然更容易應付各種複雜的環境和社會問題。

我們都知道"讓梨"的孔融。據說,在他l0歲那年,一次跟著父親到名士李膺家做客。前來拜訪的客人中還有其他一些社會名流人物。其中,一位叫陳韙的大夫不以為然地對孔融譏諷道:"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也聰明!"陳韙此言一出,全場默然,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孔融。但是令眾人沒想到的是,孔融毫不慌張,而是機智地說:"我想,先生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此言一出,令在座的人們甚為吃驚,人們不約而同為孔融鼓起掌來。而陳韙呢,隻得尷尬地待在一旁,再也不敢亂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