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不妨讓孩子_膽大包天_,抗挫折的孩子有勇氣(3)(2 / 3)

2.用孩子可以接受的語言討論死亡的話題

孩子還小,對於"死亡"還處在朦朧的認識當中。這就需要父母用他們能夠接受的語言,告訴他什麼是死亡,為什麼會死亡等等。這時候孩子會可能會加入一些"想象",如非必要,父母也不必推翻孩子的想法。

網友木木媽就做得不錯,我們來看看她是怎麼和孩子談論死亡的:

木木爺爺過世幾年了,他們也沒見過麵,可是不久前他突然問我:

木木:"爺爺是不是死了?"

媽媽:"是的,爺爺是死了。"

木木:"死了就永遠永遠都看不見了嗎?"

媽媽:"你是看不見爺爺,但爺爺看得見你呀,他正在天上向下看著你呢。"

木木:"是在天堂嗎?"

媽媽:"對,是天堂。天堂很高,要一直向上飛才能到。"

木木:"爺爺一直一直看著我嗎?"

媽媽:"對呀,爺爺最喜歡木木了,他總是看著你的。"

木木:"那爺爺活多少歲就死了呢?"

媽媽:"73歲。"

木木:"我永遠永遠都不要死,媽媽也不要死,好不好?"

媽媽:"人都會死的,死了到天堂去還可以住在新房子裏,從天上向下看。"

木木:"那媽媽和我活多少歲才會死呢?"

媽媽:"100歲。"

木木思考中……

木木:"那我活到70歲,和媽媽一起死。先叫爸爸去天堂把屋子收拾好,我們再一起飛上去。"

媽媽(笑":"我家木木真是太可愛了!來,親一下。"

木木:"媽媽我愛你。"

媽媽:"寶寶我也愛你。"

通過這段對話,我們看到了木木媽的循循善誘和木木的天才創意,可以把死想象得如此美好。不過話說回來,在孩子年幼的意識中,雖然對於什麼是"死"不甚了解,但他們知道"死"並不是什麼好東西。這時候,父母可用孩子能夠接受的語言,在不悖離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告訴孩子死亡意味著什麼。

3.不必隱藏,讓孩子知道你的悲傷

必須承認,父母都不願意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悲傷情緒。但是,如果在家人去世的時候,父母有意識地在孩子麵前隱藏自己的情緒,那麼孩子會覺得父母在將他隔離,甚至還會傳遞給他這樣的信息:當親人死亡時,感到悲傷和哭泣是不好的。其實,這時候父母不必隱藏,而應該是讓孩子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也是每個人都必須麵臨的,但是這種痛苦不久就會結束,不會一直持續。

應該說,死亡是整個世界所有人都必須麵對的現實,這自然也包括孩子。孩子們對死亡的問題常常叫人難以回答。對此,父母最好選擇直接和誠實的回答的方式,並且隻提供孩子們需要的信息。但同時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會陪著他長大,等到他很大很大的時候,爸爸媽媽很老很老的時候才會死去。但至少在很長的時間裏,父母都會在他身邊,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他都會得到照顧。

細節48:讓孩子知道,分兒不是他的"命根兒"

粼粼品學兼優,但有的時候也會考試成績不太理想。每當這時,他就擔心父母批評,單從父母的表情裏,他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心裏就像有石頭砸下來一般難受。

一次,粼粼在題為《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的作文中這樣寫道:爸爸媽媽,你們可曾知道,在你們看來本該無憂無慮的孩子,其實壓力還是很大的。我們每天要做老師布置的作業,常常做到深夜才能睡,每次考試都膽戰心驚,唯恐自己考不好對不起你們,因為在你們的眼裏,分數比任何東西都寶貴。我考試取得好成績了,你們都喜笑顏開,如果考不好,我就成了你們攻擊的對象。

記得以前,每當我考試得了第一名,你們見人就誇,逢人就講,那神態就像是家裏出了個"小神童",我也受到特別的優待。你們還帶我去迪斯尼和嘉年華,至少也要領我去看場木偶劇,我心裏特美。但是,當我考得不好的時候,你們就對我展現出冷漠的一麵,那種滋味太不好受了,我寧願考得好沒有獎勵,考得不好也不要有什麼懲罰。因為你們冷漠的態度讓我從內心害怕,你們的訓斥讓我無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