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不妨讓孩子_膽大包天_,抗挫折的孩子有勇氣(3)(1 / 3)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人是社會的動物,因此,人不可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一個人必須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完成社會化過程,使自己逐漸成熟。"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太過孤僻離群,長大以後會變得不愛與人交往,很難與他人合作、友好相處,甚至容易走極端,很難適應社會生活,對孩子的人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一個自閉的孩子,由於缺乏自信,便不會到外麵接觸廣闊的世界,他心中的理想和目標也就難以實現了。這顯然是父母們不希望看到的。為此,父母們要細心觀察孩子,一旦發現有自閉傾向,就要及時進行幹預,以盡快幫孩子重獲自信心。

細節47:告訴孩子死亡的真相,讓他不再懼怕

馨馨的外婆去世了,這是她5歲多的生命裏第一次麵對死亡。看到爸爸媽媽及全家人悲傷的樣子,馨馨也時不時掉下眼淚來,一副十分難過的樣子。

從出生以來,外婆幾乎每天都陪伴在馨馨身邊,直到去年生病住院,才和馨馨分開得多了。爸爸媽媽知道馨馨和外婆感情很深,但他們又怕孩子承受不住,對於讓不讓馨馨參加外婆的遺體告別有些猶豫。

為此,馨馨媽媽向自己一位研究兒童心理學的朋友請教。朋友告訴她說:你們可以跟孩子講一些關於外婆去世的事,比如會穿什麼樣的服裝,房間會怎樣布置,外婆的遺體會擺放在何處等等。還可以事先讓孩子知道,參加葬禮的人會因為難過和思念而哭起來。當然,如果孩子自己不願意參加,就不要勉強她。

死亡,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個有些沉重的字眼。但是也是任何人都要麵對的事實,因為每個生命體都有其終結的一刻,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都必須麵對死亡。

小孩子也不例外。他們最先麵對的死亡可能是一條被汽車軋死的,也或許是一條缺氧的小金魚,也有些孩子第一次麵對的死亡則是自己的祖父、祖母的去世。種種不同的死亡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悲傷和恐懼,他們會為身邊人或動物的離開感到難過,感到可怕。

當孩子詢問為什麼會死亡,死了之後他們去了哪裏時,有的父母可能會告訴孩子,他們去了天上,變成了小星星,有的父母可能會說死了就是沒有了,徹底消失了,也有的父母幹脆告訴孩子:長大了你就知道了!

對於父母們給出的答案,孩子多是一知半解,依然困惑。

那麼,我們該怎樣跟孩子討論死亡這一問題呢?

關於這一點,美國的教育采取的是直截了當的方式。對於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總是做出最為直截了當、簡單明了的回答,並盡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

另外,美國的一些學校裏,還專門開始了"死亡課",聘請一些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給孩子們講解,通過做遊戲、演話劇等方式,讓孩子知道死亡的概念。

由於教育觀念和環境不同,我們國家目前還沒有這種教育模式。這就更需要家長多做一些工作,讓孩子理解死亡是什麼。

或許孩子在參加完祖父、祖母的葬禮後,會受到奇妙的思維邏輯影響,認為死亡是可以逆轉的,或者死去的人總有一天還會活過來。這些念頭都是正常的,也是孩子思維發展過程中所必經的階段。

父母所要做的,不應該是欺騙,而是實事求是地告訴他死亡的真相。父母絕對不能用睡覺來指代死亡,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害怕睡覺,生怕自己睡著後再也無法醒來。而告訴孩子"死去的人去了天上的世界"有時也並不明智,這樣或許會讓孩子產生對飛行的恐懼。

作為父母,不但要正確地告訴孩子死亡的真相,還要給予適當的安慰。如果孩子擔心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會死去,那麼你就可以告訴他:"我們現在還年輕,等到你長大了,再過很多年之後,我們才會變老,到很老很老的時候,可能會生病,然後才會死亡。"將這種事情推遲到遙遠的無法想象的未來,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安慰,當他了解到自己還沒有長大,就不會擔心父母的突然死去了。這樣既能讓孩子得到合理的解釋,又能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從而讓他的心靈健康成長。

1.通過自然的灌輸,讓孩子了解生命的周期

春天盛開的鮮花,到了秋天就會凋零,如果父母引導孩子對其進行觀察和關注,那麼孩子潛移默化地就會在頭腦裏認識到"生"和"死"。當孩子好奇為什麼老年人滿頭白發時,父母也可以告訴他這是衰老,是生老病死環節中的一部分。慢慢地,孩子對於死亡問題就敢於討論,將來麵對寵物或者家人去世時,也可以更好地麵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