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導孩子觀察生活,鼓勵大膽提問
在我們平日的生活中,孩子們會用他們的眼光發現常人觀察不到的問題。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滿嘴胡言"或者腦瓜"不走尋常路",並為此而責罵孩子,或者敷衍孩子。其實這樣做法會在扼殺孩子的求知欲。聰明的父母會利用孩子善於觀察者一點,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細節中啟發孩子對事物進行較深層次的思考,並鼓勵孩子勇於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小孩是再大不過的發明家",他提醒家長:"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天公,隻在每事問。"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不一定全能回答,但可以這麼說:"這些問題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努力找出答案。"
2.對孩子的探索行為要多進行啟發誘導
很多時候,孩子的探索活動室一個長期的計劃,需要家長給予正確的啟發和誘導。在每一次探索活動中,家長可以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計劃去想辦法、安排時間、注意安全等等。然後組織家庭成員展開討論,讓孩子彙報自己的探索成功,從而激發孩子的探索熱情和信心。
3.和孩子討論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
在和孩子討論問題的時候,要有耐心,而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要隨意說"說得好"或"很好",因為過快過早的讚揚可能傳遞討論已經結束的信息,而應該說"真有趣"、"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等等,這樣會使孩子的探索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此外,父母也不要催促孩子去"想",這種催促,隻能使孩子為了急於表現,而去揣測大人希望的答案,並用盡可能少的話說出來,以免因為猜錯而受到責備。
4.滿足孩子各方麵的自尊心
孩子是慢慢成長的,當他還較小的時候,可能顯現不出有多聰明,但是父母要知道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我們要盡力滿足他們在知識、能力、判斷等各個方麵的自尊心,避免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傻子、呆子";父母不要說"你這個都不懂",也不要說"你不懂,聽我來告訴你"。而應在孩子麵前表現出自己的謙遜,"爸爸認為,這個問題你應該是了解的,請你談一談你的看法。"這樣一來,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得到愛護,他也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問題,直到找到滿意的答案。
誠然,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需要不斷創新的世界,這種精神和能力在各個領域中都不可或缺。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養成了愛思考的好習慣,那麼長大後對於未知的世界就會富有探索精神,這將有助於他們獲得心靈的滿足、學習的動力以及事業的騰飛。所以,作為父母,為了讓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就有必要保護好孩子愛思考的興趣,讓他們的心靈在不斷探索中獲得成長和滿足。
細節45:讓孩子勇於表達和表現
波波是個兩歲半的男孩,但他在生人麵前總是靦腆的像個小女孩,如果媽媽要求他與生人說話、打招呼等,他都會非常害羞的鑽進媽媽懷裏或躲在媽媽身後,不敢看生人一眼,特別怕生的樣子。
某早教中心為慶祝六一兒童節,特舉辦了一場大型的寶寶比賽活動,從七八個月孩子的爬行比賽、抓捏比賽到三歲孩子的投籃等比賽,活動內容很豐富。那一天,早教中心的小禮堂裏,各個教室到處擠滿了人,孩子的吵鬧聲、家長的說話聲等喧鬧一片。好好媽媽和奶奶也帶好好來參加活動。
波波看到這麼多的陌生人和熱鬧的場麵,始終讓媽媽抱著他,媽媽和奶奶怎麼哄他下來都不行。媽媽抱著兒子到禮堂的自由遊戲區,那裏有許多不同年齡的孩子和家長在塑料墊子上玩著這各種玩具和遊戲。波波媽蹲下身、放下兒子,她撿起一個球遞給兒子,讓他到人群裏麵去玩。波波說什麼也不肯,手裏拿著球隻是依偎在媽媽身邊。好久,波波才拿著球爬上了墊子的邊緣,媽媽許是累了,要站起身活動一下。波波一轉身發現媽媽站起來,他像發現了什麼似的,恐懼的從墊子上爬起來撲向媽媽。這次,他說什麼也不去玩了。
不一會兒,輪到波波和媽媽參加兒子年齡組的項目比賽了,媽媽抱著她來到比賽區,但波波說什麼也不進入比賽場地,一直哭。最後,媽媽無奈地抱著波波退出了比賽。
像波波這樣在別人麵前不敢表現自己的孩子有很多,這一方麵和孩子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麵和父母家人對他教育教養方式有關。像波波這個小孩子,他的媽媽是一個護士,經常要在醫院加班,難得有時間陪兒子,他的爸爸工作也很忙,波波一直都是奶奶照看。而奶奶是個不善言談、不喜歡與人交往的老人,她很多時候都是帶著孫子在家裏玩,很少出門,出門也是他們娘倆單獨在一個地方待著,從不和別的孩子和家長一起玩耍、交流,波波從小缺乏與人交往的鍛煉,因而不敢再生人麵前表現自己。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的交往能力會對他一生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他在周圍人麵前因能否很好表現自己而獲得的自信或自卑心理會極大地影響他以後與人交往和交流。因而,父母要鼓勵孩子勇敢的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