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吳姐建議洋洋的媽媽,要帶著孩子接觸社會,積極拓展孩子的交際能力,積極鼓勵和支持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逐漸進入集體,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治愈洋洋的社交恐懼症。
現在的家庭模式,導致獨生子女們越來越孤單,生活在鋼筋水泥、深院高樓的孩子們,如同豢養在籠子的小鳥一般,從小遠離人群,缺少玩伴,陪伴他們的往往隻是電視、電腦、遊戲機等,這樣的生活狀態導致孩子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越來越弱。
一組未成年人的調查數據顯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獨,有22.5%的孩子表示"我沒有知心朋友",有45.6%的孩子相信"多數人是不可以信賴的",有36.1%的孩子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
由此,專家提醒家長們:人際交往能力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孩子的"關鍵期",即少年時代,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的緊張與疏離,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的發展和品質的形成。而女孩對各種關係更是非常地敏感,因此父母必須重視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培養了他駕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
1.盡量給孩子創造單獨出麵的機會
膽量是鍛煉出來的,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護在自己的身邊,而應該給他創造單獨出麵的機會。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膽量,讓他在任何場合能敢於表達。如此一來,孩子便不再害怕和別人交往。
父母可讓孩子去小朋友家或者鄰居家裏串門,或者串親訪友。在安全的範圍內,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這樣孩子沒了依靠,自己就會逐漸學習處理一些交往中的問題。
思思是個10歲的小姑娘了,可是每當出門的時候總是躲在媽媽身後。媽媽讓她和熟人打招呼,她也扭扭捏捏,一點也不大方,有時候幹脆就拋開了,躲得遠遠的。
媽媽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於是想辦法幫女孩改掉這個問題。
通過閱讀一些教育書籍,思思的媽媽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並且很快付諸實施了。她不再接送思思上學,而是讓她自己去;有意識地讓思思幫忙,比如打電話叫快遞或者送水等等;鼓勵思思在家裏招待客人,或者出去拜訪同學等等。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思思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了,她可以幫助鄰居阿姨照看一會孩子,還會單獨陪生病的奶奶去醫院,並幫著掛號,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遊玩的時候,她都能夠從車上下來,主動向別人問路。
這一切,讓思思的媽媽感覺欣慰極了,原來自己的女兒已經變成一個能幹而獨立的小大人了。
顯然,思思媽媽的做法是明智的,也是非常值得父母們借鑒的。她為孩子提供了獨立去做的機會,讓孩子在一次次鍛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實,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很多孩子之所以表現出"不行",不是他本身不行,而是父母沒有給他"行"的機會,當父母能夠放心讓他大膽去做的時候,他也會做得越來越好。
要知道,父母在給孩子獨自處理問題的機會的過程中,孩子會開動自己的小腦筋想辦法,而不是像凡事都由父母幫著解決的孩子那樣被動地在等待。
2.給孩子創造一個溫暖的家
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通常擁有更多的自信。所以,父母一定要個孩子創造一個有利於他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父母之間要和睦相處,父母和孩子之間也要平等交往,而不要濫用家長權威,尤其是對易羞怯的孩子。要學會跟孩子商量家裏的事多征求和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就會以主人的姿態出現,從而增強自信心。
具體來講,父母可在家庭生活中,多對孩子也要多用些民主型的語言,比如:"你覺得這樣可以嗎?""媽媽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見"等等。
3.發掘孩子的內在潛力
無論多麼害羞的孩子,都有一定的潛力。他們尤其需要父母的幫助,以克服羞怯的心理,這就要求家長不斷地發掘孩子的潛力。
毋庸置疑,對孩子來說,人際交往能力將直接決定他們的性格發展、身心健康以及將來的生活質量。心理學家表示,人們覺得最有意義的生活,首要的就是擁有親密的人際關係,是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將直接關係到生活幸福與否的狀態。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等於給了孩子一個終生幸福的門票,持有這個門票的孩子事業發展較為順暢,婚姻也容易美滿快樂,也將擁有一個更容易快樂、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