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在困難麵前父母幫一把,抗挫折的孩子不迷惑(3)(1 / 3)

上麵故事中的家長,假如一開始就一味地問孩子:"怎麼了?""出了什麼事情?是不是被老師批評了?"本身情緒不好的孩子可能會哭起來,如果媽媽再來一句:"不許哭!"那麼就等於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事情將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非但無法改善現狀,反而變得更糟。這位聰明的媽媽在發現女孩不高興時,並沒有立刻追問孩子原因,更沒有說出批評或指責的話,而是先引導她解決了情緒問題,然後才問明原因,結果合理地解決了女孩的心理創傷,而且皆大歡喜。

對於內心敏感,且並不具備自我療傷的能力,一旦心理受挫,有些傷害和打擊對她來說,是沉重和長久的,因此家長的首要任務,便是細心地為她包紮治療。,

有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兩組智力水平相當的孩子分別記錄同樣的一批無意義的音節,以訓練他們的記憶能力,其中一組孩子總是受到表揚,而另一組則總被批評。經過一輪實驗之後,再做新的記憶實驗時,總受批評的那一組效果非常差,而受到表揚和鼓勵的一組則有明顯提高。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總是受到批評的孩子喪失了自信心,心靈受到打擊,以為自己根本無法記住,於是放棄了努力,而另一組則因為及時的鼓勵而信心倍增,從而取得較好的成績。

無獨有偶,另一個心理實驗是這樣的:一個有著4扇門的房間,其中的3個是鎖上的,隻有一個能打開,對被試者的要求是盡快找到可以打開的門,然後走出去。這個實驗看上去並不難,但心理學家在試驗中增加了一些其他條件:當被試者進入房間後,實驗者用冷水、電擊、強光、大聲嗬斥等方式驚嚇他們,結果被試者慌亂不已,嚇得四處亂跑,不斷重複的嚐試已經試過的門,結果遲遲找不到能夠打開的門。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被試者在這件原本簡單的事情中,遲遲無法獲得成功呢?原因很簡單,他們被嚇蒙了。作為家長,看到這裏有沒有聯想到什麼場景?當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因為想不出準確答案,而被父母嗬斥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有些家長其實並不知道,記憶效果和靈感出現的最佳狀態,應該是在愉悅、快樂、興奮、自信、有興趣的情況下,而不是在被罵得一點心情都沒有的時候。

1.要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

對孩子表現出來的不良情緒,父母要采用理解、同感、真誠、愛等讓她感到被理解,把"撒謊"那個口包紮好,再幫她將問題梳理清楚。

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看到孩子情緒不好冷漠對待的話,那麼孩子下次再出現類似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害怕職責而采取撒謊的辦法。如果是那樣,父母可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2.幫助孩子認識到錯誤出現的原因

犯錯誰都難以避免,何況是孩子。但是,不管是誰犯了錯,都應該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孩子可能還不具備這方麵的能力,所以需要父母幫助孩子認識到錯誤出現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受傷,並讓他得到支持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3.帶領孩子共同將出現錯誤的事情及時更正

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錯後不去指責,而是和孩子站在一邊,一起想辦法改正錯誤的方法,那麼孩子就會感到踏實和貼心,改正起錯誤來也就更加積極。不過,父母們不要我那個了,當孩子正確更正後,可要適時給予鼓勵和讚賞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的心靈是否健康,在遇到傷害時,及時為他包紮傷口,在為他梳理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創造力、思考能力和獨立意識等優秀品質,培養他健康的心靈和性格,幫他向成功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細節63:當孩子產生社交恐懼時

上三年級的洋洋,膽子很小,上課時就怕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每次被老師喊到名字,洋洋總是遲疑半天才肯站起來。一聽到老師點名洋洋就會緊張,就會臉紅。洋洋的性格很內向,不善言談,在學校也沒有交到朋友,就算別的小朋友想找她做朋友,她也不搭理人家。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情她也總喜歡回家和媽媽說。

有一次,班裏的一個小男孩跟洋洋開了一個小玩笑,洋洋卻覺得受了很大的打擊。她哭腫了雙眼,跑回家和媽媽說再也不去學校了,情緒低落到了極致。甚至一連三幾天都躺在家裏,不吃不喝,悶頭流淚。最終,媽媽帶著洋洋去看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吳姐開導洋洋的媽媽,正是她對孩子的"過度嗬護"造成了洋洋如今的困惑。家長對女兒過度的嗬護和控製,導致了女兒從小就對與別人的交際產生抵觸情緒,認為隻有家人才是可以依靠,可以信任的,其他人都會給自己帶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