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教孩子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抗挫折的孩子會反思(1)(2 / 3)

2.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一點代價

為自己犯下的錯誤付出代價是天經地義的事,即便是孩子也同樣得為他的錯誤付出代價。如果沒有為相應的錯誤受到懲罰,那麼錯誤還會延續下去。我們注意到,有很多父母著看到孩子犯了錯誤後,就馬上動手幫她糾正,就像上麵那位中國爸爸一樣。這樣可能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但是由於沒有得到懲罰,所以印象並不深刻,以後很坑內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菁菁第二天要參加學校組織的郊遊活動,時間是兩天。臨出發的前一天晚上,菁菁的爸爸就對隻顧玩遊戲的女兒說:"先別看電視了,準備準備明天去郊遊的東西吧,否則明天早晨又要手忙腳亂了。"

可是菁菁卻不理會,不耐煩地對爸爸說:"爸爸你可真囉唆,不就是郊遊嗎,我完全可以照顧好自己的,放心吧,東西早就準備好了。"

聽女兒這麼說,爸爸就沒再說什麼,可是發現菁菁沒帶換洗的襪子,而且雨傘也沒帶。菁菁媽媽發現了,想幫孩子準備好,但菁菁爸爸卻製止了。

菁菁郊遊回來後,爸爸問她:"閨女,玩得怎樣啊?"菁菁說:"還不錯啊,就是沒換洗的襪子穿,天氣太熱了;雨傘也忘帶了,偏又趕上一場中雨,隻好蹭同學的傘了,下次我可再不要這樣稀裏馬虎的了。"

看完這個故事,你可能覺得菁菁的爸爸是個狠心的父親。可是換個角度再看,他卻是一位不失智慧的父親。他阻止了妻子的行為,就是要讓孩子為自己犯的錯誤付出一些代價。如果妻子幫助她準備好了,孩子依舊是一副沒記性的樣子,並且孩子還會產生依賴心理:我沒準備好沒關係,還有媽媽幫我弄呢。其實,孩子隻有真嚐到一些苦頭,才會對自己所做的錯事記憶深刻。相信菁菁在下次外出時,一定會準備好自己的行李。

相關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一盤錄影帶,需要一切情緒,比如,快樂、痛苦、傷心、高興、驕傲、自滿等等,與行為作為預演與實踐,留下一些印跡,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孩子可以通過"心理反芻"獲得正確的做事方法。所以,即使自己的孩子經常犯錯,做父母的也不必擔憂。因為隻要父母善於引導,孩子還會從錯誤中學會一些東西。

細節66:隻有樂觀積極,才不會被挫折打敗

漫無邊際的沙漠裏,有兩個人在艱難地跋涉著,當看到僅剩的半瓶水時,一個人說,"哎,隻剩半瓶水了";而另一個人卻說,"太好了,還有半瓶水呢",最後,前者永遠留在了沙漠裏,而後者卻最終走出了沙漠。

還有兩個人,他們效力於一家製鞋企業。公司同時派他們前往非洲考察,一個回來說:"那裏根本不可能有市場,因為那裏的人們都不穿鞋子。"而另一個回來則這樣和老板彙報:"太好了,我認為那裏市場潛力巨大,因為那裏的人們都需要鞋子。!

在同一種情況麵前,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心態,而不同的心態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顯然,悲觀者眼裏看到是隻有失望,甚至絕望,而樂觀者卻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能發現希望。

其實,人與人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會造成巨大的差異!

所謂"很小的差異",就是悲觀和樂觀的區分,所謂"巨大的差異",就是失敗和成功之別。如果一個人能夠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那麼他的人生之路一定會陽光明媚。相反,如果一個人總是以消極悲觀的態度麵對人生,那麼他的人生之路就會一片黯淡。

看看我們的孩子,其實也存在著樂觀和悲觀的差異。也許很多父母認為,這是天生的。實則不然。心理學家發現,樂觀性格是可以培養的,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備樂觀品質,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實現。實際上,兒童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對孩子一生的成長和發展都至關重要。為了培養出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在將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暢,那麼父母們就應當重視對孩子進行樂觀主義教育,讓孩子得到健康、全麵的發展。

那麼,父母應如何培養孩子樂觀的心態呢?

1.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前麵我們多次提到,任何人不能夠保證事事稱心如意,正是因此,即使再樂觀的人也不可能"永遠快樂"。但是,樂觀者在麵對挫折和失意的時候,往往能以較快的速度重新振作起來。

當發現孩子悶悶不樂的時候,父母不管有多忙,也要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不開心的原因,並教育他學會忍耐和堅強,鼓勵孩子遇到事情多往好的方麵想。這樣,孩子會在父母的引導下,更快地將不愉快的事拋之腦後。

2.鼓勵孩子與他人融洽相處

積極樂觀的人,往往具有更多的朋友,也有著更好的人緣兒。其實,這種心態的獲得,和密切的人際關係是分不開的。能與他人融洽相處的人,心中的世界往往也較為光明和美好。

所以,父母可以多帶孩子接觸外麵的小朋友和大朋友,讓孩子學會與不同的人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