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教孩子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抗挫折的孩子會反思(1)(1 / 3)

生活不會一馬平川,溝溝坎坎在所難免。在孩子的嚐試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會給孩子一種平凡而真實的教育。因此,父母不必擔憂孩子會因為一次坎坷和挫折就灰心喪氣。這正是挫折賦予孩子的財富。同時,引導孩子通過失敗總結經驗教訓,反思過往情景中做得不好的地方,這樣孩子才會再接再厲、永不放棄,直至收獲最終的成功。

細節65:犯錯是被允許的,但要在錯誤中學會成長

一天,鍾鍾的爸爸下班回到家後,發現平時放在客廳裏的一個小板凳不見了。由於爸爸急著用,就到處找開了,找了半天,最終才從臥室的床底下找到。可是爸爸發現,板凳不知被誰弄壞了。

此時,爸爸才注意到坐在寫字台前心神不定的兒子軒軒,就猜出個八九不離十。

爸爸把鍾鍾叫過來問:"鍾鍾,小板凳是你弄壞的嗎?"

鍾鍾雖然心虛,但是還是不敢承認,戰戰兢兢地說:"我不知道。"

爸爸說:"是你也沒關係,爸爸不說你,隻是想知道是誰弄壞的。"

鍾鍾低下頭說:"是我弄壞的,我拿著它玩,不小心給摔了……"

爸爸說:"承認了就是好孩子,弄壞了東西沒關係,但是你想想,能不能把它修好呢?"

鍾鍾拿起板凳看了又看,好像在想什麼問題。於是爸爸就手把手地教起了鍾鍾修東西,不一會兒兩個人就修好了,鍾鍾高興地不得了。

爸爸趁熱打鐵,對鍾鍾說:"寶貝,你今天把板凳摔壞了沒什麼事,但是如果你哪天把水管弄壞了,流了很多水,怎麼辦?如果你點了火,家裏有東西著了,怎麼辦?所以,犯了錯誤首先要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幫你解決,如果你自己能解決呢,那就最好了。"

鍾鍾煞有介事地點點頭說:"爸爸我知道了,如果我以後犯了錯,我一定先告訴爸爸媽媽,要是我能把東西修好,我就自己修。"

鍾鍾的爸爸做得很好,他沒有指責孩子,而是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承認錯誤,並認識到不告訴父母事實的危害。

然而,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像鍾鍾爸爸這樣,有的父母對孩子異常嚴厲,容不得孩子犯一丁點錯誤,每當發現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對,甚至不夠好,就嚴厲斥責孩子。長此以往,孩子不但容易缺乏自信,以為自己真的什麼都做不好,而且心理上也會因父母的這種"特殊"的愛而發育不良。試想,如果鍾鍾的爸爸對孩子嚴厲嗬斥,會得到怎樣的結果?在以後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孩子不犯錯是不可能,一旦犯了,很有可能會產生恐懼感,蹦進腦子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完了,爸媽知道了怎麼辦?他們會打爛我的屁股的。"所以說,父母不允許孩子犯錯,很可能是造成一定的負麵影響。

另外,還有些父母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認為"嚴管出孝子",要時時處處拒絕孩子的所作所為。於是,他們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孩子所有的要求都進行否定,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能。例如,滑梯很高,不準滑;廚房有火,不許過去;老實坐著,不許亂動……

其實,這種種做法很容易扼殺掉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自發性、主動性、積極性。發展到最後,必然是孩子因為害怕犯錯,而不主動去學習和嚐試了。那樣,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就被毀滅,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1.把孩子的錯誤當成學習的過程

8歲的謝飛跟著父母一起去美國遊玩。一次,他們在逛公園的時候,謝飛高興地跑到父母身邊說:"爸爸,媽媽,你們看,這是什麼?。"原來,謝飛用自己的紙船跟一個德國小朋友換了一隻模擬的玩具船。

很顯然,謝飛的紙船的價格和那個玩具船的價格根本沒法比,一個是用廢舊的紙自己疊的,最多值3美分;而另一個是從玩具店裏買的,價值大約20美元。

爸爸媽媽了解了情況後,對謝飛吼道:"你怎麼這麼愛沾別人的便宜?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說,你跟誰換的?"謝飛哭著指向遠處的一個美國小女孩。

於是,爸爸媽媽拉著謝飛走過去,對那個小女孩的媽媽說:"對不起,我孩子不懂事。"然而,那位美國爸爸的話讓他十分震驚,他說:"船是我孩子的,所以由她做主,你孩子喜歡,就歸她了,一會兒,我會帶我孩子再去買一隻,讓她知道這條船值多少錢,能買多少紙船,下次,她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美國爸爸的一席話,讓謝飛的中國爸爸無地自容。這位美國爸爸非常尊重孩子的權利,沒有一味批評孩子,而是通過有效的措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找到正確的做事方法。

從古至今,社會的進步過程都遵循著錯誤--學習--嚐試--糾正這樣一個規律。正是通過不斷地玄幻,我們人類才得以成長,世界才得以進步。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又何嚐不是如此?如果父母把錯誤這個使之進步的源頭徹底消滅,那麼你的孩子也就難有成長的機會。所以,我們不應該對孩子的過錯橫加指責,而是要盡量把孩子的錯誤當成學習的過程,允許他犯錯誤,讓他在錯誤中得到真理,得到做事的正確方法。

此外,我們還有必要認識到,很多時候孩子犯錯也可能是因為不夠專心、沒有耐性,或者能力欠缺等導致的。這時候,我們要耐心地給孩子支持和輔導,而不要胡亂批評孩子,否則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甚至罪惡的感覺。